廬山蓮宗寶鑑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因卷第一
廬山蓮宗寶鑑
No. 1973
蓮宗寶鑑序
禪淨二門分袒各幟幾同敵國矣。慈覺賾禪師有營田開庫之喻。各隨所好皆得如心。此亦方便和會之談耳。二物可會若本非二和會奚為。夫禪有如來禪祖師禪。祖師禪且置。佛語禪那華言靜慮。所謂八禪八定也。念佛三昧曰一心不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非靜定耶且念佛與唱佛不同。唱者口也。念者憶也。母憶子子憶母口乎心乎。所念之佛栴檀耶。閻浮檀金耶。毘首羯磨所作耶。應身耶。報身耶。法身耶。過去佛耶。現未佛耶。淨土在西方耶。舉足下足即道場耶。觀經金口所宣。而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觀心即觀佛也。觀佛即念佛也。極而言之念本無念佛亦無佛。能念空所念亦空。如來禪即祖師禪也。故大勢至念佛無生。觀世音反聞自性。二菩薩似各一圓通。而同在安養左右彌陀。接引東土明乎。即淨即禪眾聖一揆。而後來釋子分張門戶。譬之祖宗房屋原只一間。而子孫于中牆壁夾斷。插籬種棘不相往來。其為執迷顛倒極矣。或難言三聖接引。則淨土在西方明矣。得無與自性惟心之旨相矛盾乎。余曰。彌陀者。眾生之彌陀也。眾生者。彌陀之眾生也。極樂者。彌陀之惟心也。惟心者。眾生之極樂也。故識自性惟心之旨。謂西方有彌陀。可謂東土皆彌陀。亦可謂法報身是佛。可謂丈六劣應身。與毘首羯磨所作是佛。亦可謂念過去佛。可謂念現來一切佛亦可。而又何禪淨之分別為耶。蓮宗寶鑑一書乃廬山優曇和尚所集。標真正譌尋香討根。實淨土之指南也。因屬楞嚴白法師。刻而傳之而僭為之引。
紫柏弟子錢士升書於放下菴之更雨堂
廬山東林禪寺蓮宗善法祖堂勸修淨業
蓮宗寶鑑一部。發明佛祖念佛三昧。已蒙諸尊宿善知識題跋印證。來詣大都。禮拜罽賓國公班的。答師父主盟佛法得奉法旨教。般若室利長老賢耶那室利闊羅羅司丞。於至大元年十月十一日至隆福宮今上皇帝潛龍時分月。海怯薛第一日。親捧蓮宗寶鑑。啟奉令旨教刊板印行者。敬此即於大都明理不花丞相施到無量壽法王寺內。鏤板已遂畢工所集洪因端為祝延皇帝聖壽萬安皇太后皇后齊年太子諸王千秋文武官僚高增祿位。皇圖永固。佛日光輝。凡曰見聞同成佛道。
皇慶壬子正月圓日優曇普度謹識
按經中說。西方世界國名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巍巍蕩蕩超太古皇。不令不申自然而化。瓊池金地不染一塵。樹林水鳥皆演苦空。佛願力故攝彼群情。一念相應即登金臺。雖下下品亦胎華蓮。雁門尊者社結勝流策勳淨業。是以念佛之道唱行於世。迨今千年謂之蓮宗也。去古已遠法流成弊。邪道混淆微旨曖昧。由是優曇和尚乘宿願力。痛嗟正宗奮真實心探尋要旨。編次本末剖分偽真。定為十門名曰寶鑑。齎赴大都。咨扣罽賓班的。答灌頂國師證。無叢脞契合佛經。乃為聞奏欽遇皇上金輪皇帝。聖通佛慧道合天心。至照無私獎稱曰善教。刊板印行載上書。乞復教上可之。頒降聖旨遍行各省。洗佛日重光於聖世。起祖風載振於虎溪。策精進而勿荒。發闡提而必信悟。覺花開於心地。顯佛性存於本源。咸知極樂之歸。悉稟無為之化。明教上仁宗正宗論息闢佛之議。於當時優曇獻皇上寶鑑編復白蓮之教。於今日雖年代相遠。蓋事實相符其名同芳而不萎。其功並垂而不朽矣。
延祐甲寅住大仰山。大圓佛鑑禪師傳法沙門希陵拜手。
夫心性役乎塵勞煩惱。而不為塵勞煩惱之所汩汲。如蓮生淤泥。而不因淤泥染污其質故。直指之為蓮也。心性通乎三乘諸法。而不為三乘諸法之所凌奪。由宗分支派而不因支派忘失其本。故念佛之為宗也。心性虛空含育萬有。譬海中四珠出無盡藏。故標之為寶也。心性明淨照了色象。喻一鏡當臺能辨妍醜。故名之為鑑也。優曇和尚。浙之丹陽蔣氏。家世事佛。積善生而敏銳。弱冠則厭俗緣投簪䉜髮。初參龍華寶山慧禪師。一見器之。誡其歷叩諸老之門。琢磨淘汰達心淨土見性彌陀。深惜祖道湮微。述集念佛警要。目之曰蓮宗寶鑑。言言破惑井井有條。天童東巖圓應日禪師。見而證之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繼之京都開法於法王禪寺。道合灌頂國師捧寶鑑而上奏。金輪興正宗而下頒玉旨。忘軀為法異世龜鑑。開導人天續佛慧命。實僧中寶正本齊末。統眾歸宗不捨悲願。融真混俗示火中蓮。振復東林遠公祖師。已墜之風于千古之下。所謂廬山蓮宗寶鑑者豈徒言哉。宿師名德公大人跋讚品題備于卷末。後之修淨業者披閱是集。洞明佛祖旨趣。弘揚斯道。垂之無窮。其功詎可比量也耶。延祐改元甲寅孟夏前婺之明智。崇勝禪寺比丘。大中德合再拜為之敘云。
廬山蓮宗寶鑑敘
夫真法界性。生佛平等而無異無同。妙覺明心染淨混融而非一非二。然則塵塵淨土。他方此界皆為極樂之邦。念念彌陀蠢動含靈盡是法身之佛。蓋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心。隨生住異滅之變遷。境有坑坎堆阜之高下。所以淨剎穢方苦樂有異。眾生諸佛凡聖不同。是致六趣茫茫匍匐九居之內。四生浩浩升沈三界之中。從迷入迷由苦入苦。動經塵劫無解脫期。故我佛開方便門。教以念佛三昧。指有淨土為歸向焉。所謂念佛三昧者。梵語佛陀。此云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曰佛。如睡夢覺如蓮花開。為令有情返照回光。淨念相繼久久純熟。惑盡障除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悟此覺性。內無能念之心。外無所念之境。能所兩忘生佛無二。故曰念佛。梵語三昧。此云正定。謂思專想寂神智明妙也。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東晉遠公祖師。因聽彌天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入於無量甚深三昧。遊止廬山與高僧朝士結緣修行。故云諸教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因以白蓮名其社焉。師乃著念佛三昧敘。蓋發揚此理也。天台智者判教。謂觀無量壽經為大乘終實之教。以三觀澄心者。蓋顯念佛之旨也。法照尊者禮文殊而求指蓋指此法也。省常禪師結淨行緣。宰相名卿歸嚮同修者。蓋此道也。長蘆賾禪師結蓮花勝會。感普賢普慧二菩薩入會。蓋證明此道也。慈照宗主以本願力。示現世間發廣度心。引權就實隨機化導。蓋欲令利根鈍根俱悟此道也。集白蓮懺開四土圖。以信行願為資糧。以戒定慧為樞要。蓋立此念佛正宗也。宋高宗御書蓮社二字。蓋崇此法門也。欽惟大元普天一統。諸國來朝人心樂善。廬山東林禪寺東巖圓應日禪師。欽奉聖旨。住持道場修營梵宇。集諸賢傳乃追古而整宗綱。架大法橋名宗遠。而開祖道一十八載。提唱宗乘之外。常以念佛三昧開導人天。至元壬辰秋赴慶元路育王山廣利禪寺。請而遜席于開先。悅堂誾禪師相繼住持。元貞元年正月述明居士燕覺道破衣和尚。欽奉聖旨賜。白蓮宗善法堂護持教法。元貞二年正月又欽奉聖旨。賜通慧大師白蓮宗。主仍賜金襴袈裟於大德五年十月。欽奉聖朝。頒降御香金旛到寺。自晉至今僅乎千載感斯恩耀遐方異域。若賢若愚皆從化焉。悉以齊心念佛。仰祝皇帝聖壽萬安。天下太平法輪常轉。熙熙然舜日堯風。即此世界為極樂世界也。普度濫叨釋裔無補教門。嘗見稱蓮宗者。未諳念佛旨趣棄本逐末。著相修行淨業正因。逮將沈沒皆是懷寶迷邦背真向偽。從其事者紛如牛毛。具正見者尠若麟角。致令上慢之徒輕忽吾佛之道。悲夫去古時遙法久成弊。正道湮微邪法增熾。人多錯解蹉入邪途。不思淨土一門乃出輪迴之捷徑。其直如絃其朗如日。奧旨在於經懺之間。不遇明師啟迪。猶若群盲摸象各說異端。從冥入冥永纏邪見可痛惜哉。矧今恭遇佛心天子正法治世。迺君臣慶會之時政。佛法流通之際。得不以祖師念佛三昧。開示人天用作將來眼目。俾同悟入佛知見哉。予乃翹心淨土。探賾先宗。編集要言目曰寶鑑。照明真偽。凡一十篇。其首曰念佛正因。謂入室必由戶也。次曰正教。乃示念佛法門。漸偏頓圓使進修者。隨根器而歸乎至道也。又其次曰正宗。蓋示念佛三昧正心之理。俾修習者明其宗而達其本也。又其次曰正派。蓋明佛祖暨諸宗師得道之本末。欲令後學知有其自也。又其次曰正信正行正願。俾信正法修正行發正誓而求生西方也。次曰往生正訣。蓋示臨終生淨土之路也。次曰正報。蓋明修行所得淨土依正之功德莊嚴也。次曰正論。蓋引諸佛誠言。破群邪異見。欲令改不善而從善也。非敢有助於宗風。為益於未聞者也。欲其枉者直之。邪者正之。疑者決之。迷者悟之。盡大地人於一念中。同得念佛三昧。共證菩提不亦偉歟。修淨業者無悋慈悲。試一展卷見聞隨喜。讚輔流通其如佛祖未出世一句子。請高著眼。
時大德九年乙巳彌陀示相日。江州廬山東林禪寺。白蓮宗善法堂主。僧優曇普度齋沐謹題。
廬山蓮宗寶鑑綱目
念佛寶鑑敘
念佛正因卷第一
念佛正教卷第二
念佛正宗卷第三
念佛正派卷第四
念佛正信卷第五
念佛正行卷第六
念佛正願卷第七
念佛往生正訣卷第八
念佛正報卷第九
念佛正論卷第十
目錄
第一卷一十四章
念佛正因說 阿彌陀佛因地 彌陀釋迦本願因地 佛為韋提希聖后說淨業正因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歸依三寶 發菩提心 受持戒法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觀進行者
第二卷一十九章
念佛正教說 佛為父王說念佛 善財參見德雲比丘說念佛門 智首菩薩說念佛 龍樹大士說念佛 念佛功德有七種勝 修持法門 離相念佛三昧無住法門 天台念佛三昧三觀法門 空觀念佛三昧無念法門 日觀念佛三昧專想法門 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 攝心念佛三昧調息法門 一相念佛三昧專念法門 六時念佛功德迴向法門 懺罪念佛功德繫念法門 晨昏念佛功德信願法門 簡徑念佛功德十念法門 慈照宗主圓融四土
第三卷八章
念佛正宗說 定明宗體 念佛參禪求宗旨說 淨土非鈍根權說 真歇了禪師淨土宗要 寂室大師示淨土實見 大智律師示念佛事理不二 文法師淨行念佛宗要
第四卷二十二章
念佛正派說 遠祖師事實 遠祖師歷朝諡號 明教大師題遠祖師影堂記 廬山十八大賢名氏 貫休禪師題十八賢影堂記 辨明遠祖師成道事 璧谷曇鸞大師 天台智者大師 京師善導和尚 金臺法照大師 睦州少康法師 省常大師 長蘆慈覺禪師 永明壽禪師 天竺慈雲懺主 文潞公傳 潞府宗坦疏主 慈照宗主 無為子楊提刑 龍舒居士王虛中儀真王侍郎
第五卷六章
念佛正信說 斷疑生信 勸發信心 慈雲式懺主往生正信偈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敘 楊提刑直指淨土決疑序
第六卷一十四章
念佛正行說 修進工夫 資生助道 作福助緣 去惡取善 拔濟幽趣 放諸生命 六度萬行齊修 維摩大士示淨土八法 較明修行難易 天台示淨土欣厭二行門 淨業道場 自行化他 以事檢心
第七卷七章
念佛正願說 勸發大願 慈照宗主示念佛人發願偈并序 求生淨土要在發願 善導和尚修行發願儀 白侍郎發願求生淨土文 憑濟川施經發淨土願文
第八卷一十二章
念佛往生正訣說 父母臨終往生淨土 臨終三疑 臨終四關 臨終決疑撮要 僧濟臨終注想西方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 化佛來迎 賢首菩薩臨終讚念佛偈 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臨終十事不剋念佛勉勸預修
第九卷五章
念佛正報說 功德莊嚴 淨土增修聖果 淨土三十益 淨土成佛
第十卷二十五章
念佛正論說 西方彌陀說 真如本性說 辨真妄身心 辨明三寶 辨見聞覺知 破妄說災福 辨明空見 辨一合相 辨明雙修 辨明三車 辨明三關 辨明大小二乘 辨明不生不滅 辨明曹溪路 辨佛法隱藏 辨明超日月光 辨明髻中珠 辨明無漏果 辨明趙州茶 辨明教外別傳 辨關閉諸惡趣門開示涅槃正路 辨明四生 破妄立十號 誓願流通
名德題跋十一章
明州天童長老東巖和尚跋語 廬山白蓮宗主悅堂和尚跋語 西峯及菴和尚信公長老跋語 大慶壽寺都總統西雲和尚跋語 饒州薦福長老月礀和尚跋語 姑蘇幻住禪庵中峯和尚跋語 荊岑普賢接待院不會禪師跋語 天峯祐禪師跋語 翰林承旨張疇齋題跋 廬山無住道人竺源跋 廬山優曇普度題
廬山蓮宗寶鑑目錄終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因卷第一十四章
念佛正因說
蓋聞。恒河沙數眾如來彌陀第一。十方微塵諸佛剎極樂是歸。至理本秖唯心初門必由因地。故知合抱之木發於毫芒。千里之行始於初步。欲超生死以淨土為歸趣之方。將證涅槃故念佛乃正心之要。深信極樂真解脫之妙門。諦想彌陀實眾生慈父。先明落處故望果以修因。漸履玄途是從因而至果。故知集群賢而結社有其旨焉。專念佛以勸人興其教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形直無不影端。聲和自然響順。勢至示證圓通之要。世尊說修淨業之因。從聞思修登三摩地。憑信行願入法界門。是以一念興而萬靈知。信心生而諸佛現。纔稱寶號已投種於蓮胎。一發菩提即標名於金地。有緣斯遇自悟自修。淺信不持大愚大錯。故云一乘極唱終歸。獲至於樂邦。萬行圓修最勝。獨稱於寶號。八十億劫之重罪廓爾煙消。十萬億剎之遐方倏如羽化。想念專注即觀心而見佛身。心境交參即因門而成勝果。十方淨穢卷舒同在於毫端。一性包融浩博該羅於法界。是則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冥通。彼此互修事理無礙。若神珠之頓含眾寶。猶帝網之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同爾。是知遊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於剎那際內。二乘賢輩回心即達於金池。五逆凡夫十念便登於寶界。嗟乎識昏障重信寡疑多。貶淨業為權乘。嗤誦持為麁行。豈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沈迷。悖悷慈親深痛一生之虛喪。須信非憑他力截業惑以無由。不遇此門脫生死而無路。誓同諸佛敢傚前修勸勉。後賢深崇此道。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事事而回向彌陀。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念念而皆歸淨土。欲取一生事辦便於這裏留心。一切時中千車合轍。四威儀內萬善同歸。齊登極樂妙門。速成念佛三昧。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方無異路。
阿彌陀佛因地
鼓音王經云。過去劫中有國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國王。父月上轉輪王。母殊勝妙顏。生三子長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眾。時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發道意。棄捨國位投佛出家。號曰法藏比丘。又大彌陀經云。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發無上意。一切世間無能及者。時佛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應其心願。法藏稽首禮佛。廣說四十八願云本經具載若不爾者誓不成佛。是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華空中。同聲讚言決定成佛。
彌陀釋迦本願因地
悲華經云。往昔劫中有轉輪王。名無諍念。大臣寶海為善知識。同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無諍念發願云。我修大乘取於淨土。終不願於穢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界眾生無諸苦惱。我不得如是佛剎。爾乃不成正覺。今既果滿號阿彌陀故現淨土。寶海大臣願於穢土成熟有情。今已果滿號釋迦牟尼。於此濁惡世中成佛菩提。
佛為韋提希聖后說淨業正因
觀無量壽佛經云。爾時韋提希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惟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濁惡世也。爾時世尊。放眉間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諸佛國土皆於中現。時韋提希見已。白佛言。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惟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告韋提希。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我今廣為汝說。亦令未來凡夫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正因。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孝養父母
念佛乃諸法之要。孝養為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無非佛行。欲得道同諸佛。先須孝養二親。故𦣱禪師云。孝之一字眾妙之門。佛語以孝為宗。佛經以孝為戒。言中不昧口出戒光。直下分明頓開心地。夫孝者有在家之孝。有出家之孝。在家孝者。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承順顏色以盡養生。出家孝者。割愛辭親飡微契本。深入無為之理上酬罔極之恩。趣解脫之要途。報慈親之捷徑。非但未來獲益。亦於現世成功。所以如來子夜踰城道圓雪嶺。盧能白金遺母。法繼黃梅。然而以法斷恩應思報德。是以迦維省父忉利。寧親至於貧乏無依理合躬親給侍。是故畢陵迦起盡心之戒。忍大師有養母之堂。陳睦州織屨供親。朗法師荷𭬍遊學。然則出家者以法味為甘旨。不忘返哺之心。以佛事為勤勞。未遺世諦之禮。非但一世父母。而多生父母皆報。不惟一身父母。而法界父母皆度。同登覺岸。豈止周公之配天。普示迷津。故逾考叔之純孝。出家之孝其利博哉。如或因緣未和。父母不聽宜盡在家之孝。勸修出世之因。若能即俗而真。亦有成佛之路。覬反嬰兒之行無虧膝下之嚴。報雙親顧復之勞。致一乘圓滿之地。遂使在家菩薩行解無疑。出俗高人因斯可鑑其有局。於事佛不能盡。於事親覩茲有感。于中可以克全其孝。嗚呼光陰易往父母難忘。有親在堂如佛在世。以此報親之德。圓成念佛之功。是知父母喜歡則諸佛喜歡。此心清淨則佛土清淨。可謂野色更無山隔斷。月光直與水相通。
奉事師長
古德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友是知師者迷途之明導。暗室之慧燈。苦海之舟航。人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事師不敢慢易也。豈不見捨全身而求半偈。斷一臂而扣真乘。以身為座而奉師。腰石負舂而續祖。賣心肝而學般若。投火聚以證菩提。方之古人深為慶幸。奉師學道可不勉哉。應知出世投師須求正見。參方請益莫附邪宗。要明罪福之因。由審辨正邪之利害。正則成佛。邪則成魔。打頭不遇作家到老翻成骨董。是以如來知師非而捨去。夫子擇善者而從之。觀古聖之如斯。何今人而不爾。況當末運多有邪師。凡欲修行切莫親近。但存正念終值明師。要了大緣慎勿容易。是故弟子事師。即同事佛也。可謂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
歸依三寶
佛為三界大師。法是群生眼目。僧乃六和上士。並為真淨福田。背之則邪。順之則正。神功莫並。聖力難思。除苦如藥鼓落鏃脫難。若霜劍突圍。變苦為樂而剎那。革凡成聖而頃刻。是以火車相現歸依而便獲清涼。地獲將臨稱念而悉皆離苦。普明與諸王免難空定功焉。帝釋却頂生之威般若力也。所以信心佛子歸依三寶。真慈香花供養於佛僧。讀誦流通於法寶。集茲善利迴向菩提。普暨眾生同生淨土。不見道頻伽鸚鵡稱念而得生西方。諸天帝王欽敬而誓求聖道。皆能上成佛果。下脫苦輪。可謂禪是大溈詩是朴。大唐天子只三人。
發菩提心
無上佛果名曰菩提。若發此心決定成佛。淨行法門曰。凡修淨土須善發心。若為自己厭五濁忻九品則違菩提心。是聲聞行不應發也。若為眾生起大悲心。求往彼國希速成就。道力神通遍歷十方。救度一切令共成佛。則順菩提心是菩薩行應當發也。今勸淨業高流凡欲利己利他。須是發心立志應於三寶前。虔奉香花。志心發願云。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弟子某從於今日。發此大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緣覺聲聞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法發菩提心。願與現生父母及多生父母。法界眾生一切怨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三說此心時時要發日日常然。所以善財一生證果。龍女八歲成佛。地獄發心頓超十地。沙彌發意已越二乘。可謂一氣回元運恩沾萬物深。
受持戒法
既發菩提心應修菩薩行。初受三歸。次持五戒。漸修十種善法圓滿三聚律儀。根熟則全持根生則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齋。如或五戒難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殺一門。輕塵積嶽墜露添流。一適下崖終歸大海。故涅槃經云。佛在世日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梵網經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所以龍無犯殺之心。狼有持齋之意。比丘苦節至於繫草。護鵝居士病緣終不飲酒食肉。是知諸善之本五戒為先。王者履之以治國。君子奉之以立身。不可造次而離。不可須臾而廢。佛稱五德。儒謂五常。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在人為五藏。在處為五方。廣而言之無所不統。仰觀俯察莫能加焉。故法苑珠林云。世俗所尚仁義禮智信也。貪識所資殺盜淫妄酒也。道俗雖乖漸教通也。正法內訓必始于因。此則在乎實法。指事直言不假飾辭。託名現意如斯。而修因不期果而果證。從茲而入道不羨樂而樂彰。今見持戒不殺不求仁而仁著。守戒不盜不忻義而義敷。不婬者不祈禮而禮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揚。不飲者不行智而智明。非但律己防非亦以助國揚化。欲修成於淨行須嚴護於戒根。可謂萬善和融同佛土。熙熙長樂太平時。
慈心不殺
卵胎濕化飛走蟲魚。皆未來諸佛之流。或過去多生父母。至於顒顒怖死汲汲貧生。避苦而樂其身此情一等。求安而養其命斯理萬均。何乃聲哀哀而牽上。刀砧眼盻盻而驅就死地。或張羅亘野布網連山。火逐嶺以高低。煙隨處而疎密。疾電之鷹爭舉追風之馬競前。猿覩箭以魂飛。雁看弓而膽落。解頭陷腦之酸難抵。洞胸徹骨之痛奚禁。況斯等共稟五行。俱含四象同沾佛性共有神明。何乃陳此肉山樹茲炮烙。充其口腹美彼心肝。殊不知斷其命者。是出佛身之血。食其肉者寧非父母之身。造殺害之深尤斷慈悲之種性。生前福壽暗裏消磨。死後沈淪刀山劍樹。還作雞猪魚兔。次第填償至於宰割烹炮因果相似。諦觀食肉可謂寒心。縱售易於屠門亦難逃於重罪。菩薩寧當破骨終不食噉眾生。是以白兔焚身而仙人不顧也。草尚不拔肉豈容。甞還彼庖厨有聞聲不忍之訓養。他出賣同口殺心食之尤大聖垂慈。所以制戒永斷殺生其德大也。修淨土人故堂持守。可謂不貪香餌味。始是碧潭龍。
修十善業
夫大乘玄要。元不離於一心。淨業正因必先修於十善。斷身口七重之罪。七行斯成。滅意識三毒之根。三學自備。彌陀經內求淨土者之所當修。華嚴經中離垢地者乃能親證。人天至於有頂以十善為受生之緣。聲聞以至佛乘由十善為入道之本。弗遵佛制墮三塗之要門。縱得人身獲二種之惡報。不修乃十不善道。奉持為十戒法門實乃淨土鎡基。普勸常修此行。是菩薩之法苑。宜令安住其中可以至無畏大城。可以登不退轉地。功德詎可思量。佛子所以當學。
深信因果
擬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間因果。究明出世根源。將窮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於心法乎。心也者彌綸於萬行會通於群數。蓋以心無常法乘善惡而迭用以罪福為影響故因果不相違。是知涉境而動謂之因。動而生識謂之緣。緣起則有業相。隨有業則果報定矣。是以善行惡行世間之因也。三界六道九有四生世間之果也。念佛法門出世間之因也。九品化生淨土成佛。出世間之果也。於上因果心中明了故。不樂著世間之法。於出世間法心行不違。念念不忘於淨土。心心不離於彌陀。何以知其然。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知因實果則不虛。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攝。若一念心瞋恚邪婬即地獄業。慳貪不實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則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受形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維摩經云。欲得淨土。但淨其心。故知一切歸心萬法由我。欲成淨果。但行淨因。又當知闡提邪見定應墮千劫泥犁。誹謗撥無即此是邪魔眷屬觀報應之。若是如影如形信因果之歷然可驚可懼。所謂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
讀誦大乘
既慕西方當求了義。暗中有寶無燈照終不自知。古鏡埋塵不揩磨豈能光顯。調和三業體究一心恭奉真文。研味聖意深入法源之底。洞探諸佛之機理路豁通心花發現不見道。倚松之葛上聳千尋。附托勝因方能廣益。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其華。蓮出綠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雖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尚猶資善而成至善。人倫有識得不因心而證佛心。豈不聞智者誦法華見靈山之未散。圭峯讀圓覺。忽心地以開通達本情。忘普庵契華嚴之旨應無所住。六祖悟般若之宗。觀先德而可遵。豈今人而不學。可謂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
勸進行者
夫學佛初門大悲是菩薩正轍。利他要行勸進乃淨業勝曰。晉社群賢願祈生於安養。十方海眾忻出離於娑婆。痛嗟生死之難逃。堪嘆無常之期速。可不景行前哲導彼後昆哉。勸一人二人以至多人。是佛門之法施。念一佛二佛以至萬佛。趣樂土之玄猷。日課千聲佛名。積月至年則有三十六萬聲佛。積而不迨亦幾於佛地乎。日行小善一事積月至年則有三百六十善事。積而不迨亦幾於君子乎。為愚為小人而不通懺悔。同禽獸者良由不學。亦無勸進之人也。經言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此世尊之勸進也。語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此仲尼之勸進也。勉爾同盟熏陶淨行。或正月五月九月為一集。或半年一年三年為一期。深植善根普皆迴向。常為道侶更互相資。一人退惰則協力提携一人。捨凡則遞相照顧。雖不能弘教利物。亦可以溫故知新。豈不見施人一錢人稱受惠。益人一語彼豈無知。財施則濟一世之貧。食施則濟一日之命。法施則令人出世。其功德詎可比倫。財施如燈止明一室。法施如日遍照大千。悋法而不勸修累劫沈於黑獄。推己而行化導現生則是阿彌。敢冀運慈遞相勸發。以斯悲願結此淨緣。拔滯溺之沈流。出輪迴之捷徑。齊登樂土圖報佛恩。可謂未度者令度矣。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因卷第一終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