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卷第五

 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卷第五

離相寂滅。誰為分別。有口也難說。五百世中。割截支節。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經文。名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以佛說離一切相。發菩提心。即是聞此經典。離我人等四相。即名諸佛。證寂滅理。因此立名。為離相寂滅也。誰為分別者。既是離相寂滅。即是離人法二執之相。是名寂滅實相。既無人執之見。又有甚麼分別之情。所以[囗@昆]圇無內外。和融上下平也。有口也難說者既說寂滅之理。心空四相。必離人執。即無分別心。離法相。離法執。有何所說。故云。有口也難說。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五百世中者。此文伸出上義。離相寂滅所以也。誰為分別者。無人執也。有口也難說者。無法執也。因無二執。故菩薩能行忍。如佛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非此一世無有二執。於五百世中。為忍辱仙人。皆無二執。故能行忍。所以割截支節也。

而無一念。妄生虗說。成道證果。雲散家家月。

而無一念妄生虗說者。此明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意云。如來非但五百世中。行此難行難忍苦行之事。又於無量劫來。而無一念誑妄言說。此顯佛語皆是真實。而無虗妄。又言。佛說眾生有樂。決定受樂。佛說眾生有苦。決定受苦。如云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善維經云。諸婆羅門。因共立制。不與佛食。若與佛食者。罰金錢五百文。時佛入城乞食。人皆閉門。空鉢而出。有一女人。以破器盛臭𤄜澱。出門棄之。見佛空鉢。此女即生信心。欲興供養。思此臭食。恐未肯取。佛知彼意。即受其施。而授記言。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惡道。後得男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諸婆羅門云。佛為食故。妄語如此。佛即出舌覆面。上至髮際。語婆羅門言。汝見諸經書中。頗有此舌作妄語不。婆羅門。禮佛悔過。以此較之。佛無妄語。故有長舌之相也。成道證果者。謂佛從五百世中。[A1]離人法二執。及一切相。如此修進。今得成道證果。現十法界身。隨類說法。如雲散長空。家家有月。此顯。處一座而十方俱現。演一音而沙界齊聞。故云。雲散家家月。廣智大師曰。雲散家家月。情蠲處處彰。無依無用處。便是法中王。

 離相即非說  古今常寂滅  而無一念心
 任汝分支節

離相者。離我人眾生壽者之四相也。即非說者。既離四相。更有何法可說。故云。即非說也。古今常寂滅者。既無四相。於法無說。亘古亘今。不遷不變。唯一實相之理。故云。常寂滅也。而無一念心者。言如來。既無人法二執。雖被他人。節節支解。而不起一念之心。我被汝割截我之身分。了無一念分別計執。若有一念分別彼我之心。則有嗔恨生焉。既無嗔恨。人法皆空。即證無生法忍。故云。任汝分支節。永嘉曰。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僊。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註曰。此節經文。名為離相寂滅分也。以須菩提。聞說此經。深解義趣者。深解前來施捨身命所成之福。不如受持演說四句之勝。今聞此經。感傷深恩。遂悲泣流涕。讚言希有。自謂從昔以來。雖得慧眼。理證人空。未聞此經甚深之義。又云。若人得聞此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者。意謂。得聞是經。即信般若。不信諸法。是謂信心清淨。心既清淨。實相生焉。故云。則生實相。或者問永明曰。何等名為諸法實相。答曰。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無有者。名為諸法實相也。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意云。此人得聞是經。證實相理。成就法身功德。故謂第一希有也。須菩提。又稱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所謂實相無相。即是非相。如太虗空。無一形相。正如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實相亦爾。故云。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也。須菩提又云。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乃至若當來世者。意云。我今值佛得聞是經。不以為難。而未來眾生。得聞是法。信解受持。是為希有。信解受持者。心無狐疑。曰信曉了義理。曰解。欽承不慢。曰受。佩服不厭。曰持。未來眾生。如斯信解受持。實為希有也。又云。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等者。此言須菩提。徵問前義。以何意故。得聞是經。實為希有者。斯人依此經修。不起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也。所以者何。以無我相。即是非相。非相者。即實相也。離一切相。即成正覺。故云。即名諸佛也。無著云。此人無我相等。顯示無人取之執也。我相即是非相者。顯示無法取之執也。離一切相者。顯示無空空相之執也。當知是人。離相清淨。解悟三空。不著二邊。不處中道。一切無住。契合實相。究竟涅槃。即名諸佛也。傅大士曰。空生聞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蓮華。恐人生斷見。大聖預開遮。如能離諸相。定入法王家。

【經】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至)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佛云。如是如是者。乃𠃔許之辭也。長水曰。從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下至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皆是空生之言。於中大意。有其六種。一聞法悲泣。二信心生實相。三對彰難易。四明無我人。五法執兼亡。六盡成佛故。如斯皆是誠諦之言。故佛印云。如是如是也。又云。若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是人甚為希有者。以大乘之法。難信難解。此人若聞經中。無我人等四相。不驚聞諸法空不怖。聞空空不畏。當知是人。實為希有也。又云。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等者。佛自徵問。以何意故。此人聞法不生驚怖。甚為希有。故告須菩提言。如來說第一波羅蜜。以顯因中最勝。前云。是人聞經。信解般若。即為第一希有。因聞般若。即生實相。希有之法。此法無與等者。故名第一。若悟非相。於法無著。即達彼岸。以俗諦中。利益眾生。故說第一波羅蜜也。了悟人法俱空。即無生死可度。亦無彼岸可到。以真諦中法性本空。故又說。非第一波羅蜜也。又恐人執著二邊。以第一義中。離俗離真。即事即理。故云。是名第一波羅蜜也。又云。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者。忍辱者。六度之中。第三是也。安受曰忍。毀害曰辱。故云忍辱也。前云。捨身命之福報。是生死之苦因。不及持說之福。此之忍行。捨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盖此之行忍。能達諸法無我。到於彼岸。故云。忍辱波羅蜜也。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即遣執著。以俗諦中。若能行忍辱之行。忍於能忍。此名執著。若以真諦之中。了能行之行。皆不可得。故云非也。是名忍辱波羅蜜者。此一句。後人妄添。姑且解之。若是行人。不住能忍之行。將不住之心。亦乃不存。[A2]為忍辱波羅蜜也。佛又云。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者。佛自引昔。以證今也。如是忍行。我昔曾行。故引歌利之事。而證之。梵語歌利。此云極惡王。謂如來因地修行。證初地菩薩。脩忍辱行。在於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出城遊獵。王乃至山。困倦憩息。睡醒不見左右彩女。遂親入山。見彼眾妃彩女。圍遶禮拜仙人。王乃大怒問曰。云何恣情。觀我女色。仙人曰。於諸女色。實無貪著。王曰。云何見色不貪。仙人曰。專心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將刀。割仙人耳鼻手足。問曰痛否。仙人曰。不痛。王亦節節支解。問曰。痛否。仙人曰。實不痛。其時輔相大臣。諫曰。彼之大士。逢此患苦。顏色忻然。無所搖勤。柰何大王如此加害。王遂休止。爾時王者。即憍陳如是也。仙人者。即釋迦是也。以仙人行忍辱行。雖被加害。略無嗔恨。盖能了達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皆空也。又云。何以故者。此是重徵上義。佛意云。以何意故。無我人相也。佛自云。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人四相。應生嗔恨。返顯前義。無有四相。則無嗔恨也。佛再告須菩提云。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等者。佛自引過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證歌利王事。自明行忍。非止一世也。故舉五百世中能忍之迹。以顯佛無妄說。前不云乎。而無一念妄生虗說。以佛行忍行。非唯無苦。亦乃有樂。所言樂者。以心離四相。二執皆空。證無生法忍也。傅大士頌曰。暴虐唯無道。時稱歌利王。逢君出遊獵。仙人橫被傷。頻經五百世。前後極時長。承仙忍辱力。今乃證真常。

【經】是故須菩提(至)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是故者。結前起後之辭也。結前累世行忍住忍辱仙。以無我人。得成菩提。今得成佛。故令發菩提心。菩薩應離一切相。發無上菩提大道也。不住色相生心等者。言發菩提心菩薩。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即是離一切相也。應生無所住心者。言此菩薩心無所住。即能住菩提也。若心有住者。此菩薩。若心於法有住。則非住菩提佛道矣。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是故者。結前菩薩所行六度。皆是無相布施。其福量等法界。不可窮盡。以色為六塵之首。施為六度之初。故云。不應住色布施也。佛又告須菩提言。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者。此菩薩如是行施。為利羣生。悉皆行無相布施也。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等者。此言如來自說。遣執著也。六祖曰。如來說。我人等一切諸相。皆無實體。畢竟破壞。非真實有。即是非相也。一切眾生盡是假名。若離妄心。即無眾生可得。故云。即非眾生也。集解云。一切諸相者。即是法境也。即是非相者。顯法空也。一切眾生者。即是人境也。即非眾生者。顯人空也。因此菩薩離一切相。故云。二執皆空也。佛又呼須菩提。如來是真語等者。言如來所得菩提妙果。如理而證。離於言說。何故累稱持說功德。勝於布施等福耶。然。佛於無所證而證。於無可說而說。所證所說無不當理。恐善現未達此義。故仍告云。如來是真語者。真語者。即佛說菩提法也。實語者。即說小乘法也。如語者。即說大乘法也。不異語者。即說授記事也。不誑語者。即不誑眾生也。如來所說五種之語。悉是真實。無有虗妄。故壽命童子經云。日月星辰可墜地。山石從地可飛空。海水淵深可令枯。佛語決定無虗妄。是也。佛又告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者。如來自證云。我所證之法。本離言說。故云無實。對機有說。故云無虗也。佛又呼須菩提云。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者。此明菩薩行施。乃教化眾生也。若住於法而行布施。不達三輪體空。名為住法布施。若教眾生住著於法。無由得見真性。故喻如人入暗。則無所見也。若菩薩行於布施。不著於法。若達三輪[1]體。

若離名。了達依正。皆不可得。全體真空實相。如斯義趣。前云。一恒河沙數身命布施功德。不及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善現既聞此義。故感悟悲流雨淚也。仙人垂慈弘忍等者。言如來。最初因他。作忍辱仙。於五百世中。行忍辱行。以了人法二空。故得無生法忍。雖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如雪刃謾斬虗空相似。謂此菩薩。了達此身如空也。如是印可其詞者。言佛印證許可須菩提。前來所言。於理切當。故云。如是如是。印許能離一切諸相也。意云。此人無我人四相。是人空也。我相即是非相。是法空也。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是空空也。故云。能離一切諸相也。未審感悟處等者。此是科家徵問前義。且道須菩提感悟之理。有何奇特處。下文伸答顯露也。

 豁開慧眼明如日  返照微塵世界空

此二句。乃答上文之義也。以須菩提聞說般若。豁開慧眼。證無我人四相。空一切法。如杲日當[2]空。

 百歲光陰石火光  回頭何不早思量
 無常相請宜推托  免向閻君論短長

前二句。歎人生百歲。光陰迅速。如石火之光。不可久留也。奉勸諸人。何不回頭急早思量。此身既是不久。何不急早念佛求生淨土。捨不堅身。證真常身也。後二句。誡勉行人。若依念佛法門。出離生死苦海。得生極樂世界。縱有無常相請。當可推托。不能拘喚。免入閻君之手。豈可更論短長。可謂。了鬼不破之機。超生死不相干之地。

 真樂真常真淨土  寶池寶樹寶華開
 無寒無暑無凋變  歸去來兮歸去來

此四句。明指西方境界也。以彼阿彌陀佛剎中之人。壽命皆無央數劫。一生遂補佛位。同證一常樂我淨。即真淨土也。不遷不變是名真常。無二死苦是名真樂。八大自在是名真我。煩惱滅盡是名真淨土也。有七寶池。七重行樹。四色蓮華。無冬寒夏暑。春榮秋凋之變。如斯快樂之處。普勸諸人。何不早離穢土。徑徃蓮。優曇頌曰。一心念佛自相安。冷眼常將世境看。會得目前真淨土。此心更不涉多端。

持經功德。福多難比。三時喻不齊。住相布施。終須有退。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經文。為持經功德分第十五。以持經功德。勝過三時布施功德。故以此為名也。福多難比者。言三時捨恒河沙。身命布施功德。福報雖多。是人天福。未能見性。難比持經功德。以受持此經。為人解說。即能見性成佛也。三時喻不齊者。牒經文義。明經中初日分。即寅卯辰時也。中日分者。即巳午未時也。後日分者。即申酉戌時也。有人如是。一日三時。捨無量身。經無量劫。而行布施。不如聞經生信。福德之勝。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展轉勝彼百千萬億倍。故云。三時喻不齊也。住相布施者。言三時捨身命布施。不達三輪體空。但得人天之福。終須有退。以未明真性。心生住著。故有退也。

無漏智慧。頓證菩提。花開花。日東月落西。

此科須菩提。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解說。皆得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阿耨菩提。此言無漏智慧者。即是般若無漏智慧。不漏落二執。二障之中。故名無漏清淨智慧。永明云。我法皆空。故契玄旨。以我空故。煩惱障斷。以法空故。所執障消。煩惱障斷。證真解脫。所執障消。獲大菩提。然後。行滿因門。心冥果海。故云。無漏智慧也。頓證菩提者。言能持此經。見無漏智。則為荷擔阿耨菩提。故云。頓證菩提也。花開花者。此是科家。分明[1]示。既明無漏智慧。頓證菩提。以布施持經。如花開。日東月落西相似。其無漏智。如樹常存。豈有。如天本淨。豈有日月明暗。故云。花開花。日東月落西也。可謂。雲去雲來天本淨。花開花常存。

 此經功德勝  誰人解受持  寒山逢拾得
 拍手笑微微

此四句。以顯此經。是大乘教。須得大乘人。方可受持。經云。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三時布施之功又明此經。是何等人。能解受持。下句指出寒山即文殊。拾得即普賢。此二菩薩。方堪受持也。以此二人相逢之際。拍手而笑。方顯離言之道。不落文字。真空無相之理也。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經】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為發最上乘者說。

註曰。此分名為。持經功德也。於是。佛乃招告須菩提言。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三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者。只得人間。天上之福受盡此福。還復墮落也。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者。佛意云。若人暫聞此經。信心歸敬。所獲之福。勝前捨身命之福。以此經深明實。相。人法二空。所以勝也。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其福倍倍轉勝也。傅大士頌曰。眾生及壽者。蘊上假虗名。如龜毛不實。似兔角無形。捨身由妄質。施命。為迷情。詳論福與智不及受持經。告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等功德者。佛意云。以此經捷要言之。此經顯般若智體。不可以心思言議。豈可稱量。則其功德廣大無邊。非凡情所能測也。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者。意云。此經所談。乃真空實。相之道。非樂小法者所可得聞。故曰。為發大乘菩薩心者。乃說此經。通指行門三教。即通。別。圓。三等之人。為發最上[2]乘者說者。單指圓教之人也。

【經】若有人能受持讀誦(至)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只得人空。未得法空。而有四相所在。故於此經。不堪聽受讀誦講演。豈能擔。荷無上菩提。以斯之人。愛樂小法。不信大乘最上法也。佛又呼須菩提云。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等者。斯言所在之處。若有此般若經。一切天人。皆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以般若經是如來法身。舍利。寶塔。故感天人恭敬作禮。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凡有受持此經。即如佛塔。一切天人。即以華香而散。持經之處。供養此人。可謂。一人辨心。諸天辨供。是也。傅大士頌曰。徧計於先了。圓成證此時。須乘無礙慧。方便勸人持。此經所在處。寶塔未曾離。法身常在內。諸天共歸依。

布施千萬億劫之身。福深於海。為發最上大乘者說。擔重如山。慶快撩起便行。且請依前放下。何故。

此文。乃牒經中之義也。經云。一日三時。捨恒河沙數。身命布施。經千萬億劫。所得福德。如海之深廣言所獲之福甚多也。為發最上者牒經中義。經云。若復有人。聞說此經信心不逆。所得功德如山之高大。豈一人而擔荷也。慶快撩起者。此亦牒經之義。慶者喜也。快者暢也。亦是拈情。科家意云。若是大乘之人。聞說此經。領荷如來最上之法。暢然喜慶直下承當。般若之智。匪從人得。云者。慶快撩起便行也。且請依前放下者。科家恐人執著。又與拈了也。上云。擔。荷便行者。似有一物在。故且請放下這一物。方是脫洒也。昔有嚴陽尊者。問趙州。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云放下著。嚴陽曰。一物也無。放下甚麼州云。不放下擔著去。嚴陽。豁然大悟也。何故者乃科家審問放下之義也。

 大力量人元不動  等閑抹過上頭關

此二句。是科家答上文之義也。若是大力量人。不向佛祖語言上解義。不去擔荷菩提。只於自[A3]跟下承當。可謂。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頭學以般若智人人本具。不從千聖借。豈向萬機求。故云。等閑抹過上頭關也。

 倒握吹毛掃異踪  頓令心地盡開通
 鋒鋩獨露毗盧頂  凡聖齊教列下風

此四句。頌上文。大力量人。不動之義也。以金剛寶劒。比喻此理。科家意謂。這箇大力量人。以金剛王寶劒。掃除佛祖玄妙。剪去異見邪踪。狐疑淨盡纖芥不存。頓使各人。心地開朗。法性融通。不容取捨聖凡。那許欣經厭施。總是不平之義。盡教掃除。頓令二際平等。事理一如。故云。盡開通也。下二句。伸出開通之義。梵語毗盧此云遍一切處。即是鋒鋩獨露。以喻此理。遍在一切有情無情。色非色處之上。正[A4]麼時。不見有四聖。六凡之別。故云。凡聖立下風也。可謂。掃除佛祖見。截斷聖凡情也。

 百歲光陰燭在風  誰人心與佛心同
 修行速往西方去  足下蓮華步步生

前二句。歎此娑婆世界。眾生壽命短促。喻如風中之燭。朝夕難保。比況生死無常也。誰人心與佛心同者。以此界人心。惟好造惡。不修十善。唯佛一人。慈心無量。故云。誰人心與佛心同也。後二句。言眾生。[A5]肯依佛教法。專心持念彌陀聖號。即得往生西方淨土。蓮華化生。面禮彌陀。親蒙授記。行時以蓮華襯足。住時於菩薩為伴。證不退位。即與佛心。同為一體。故云。足下蓮華步步生也。

 十念圓成一念回  三心果滿九蓮開
 塵勞念佛同時去  歸去來兮歸去來

十念者。即十氣念佛也。一念者。即臨終一念也。若有行人。盡此平生。信向西方。每日十氣。稱念阿彌陀佛。圓滿成就。臨命終時。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云。十念圓成一念回也。三心者。謂深心。至誠心。回向發願心。且此三心。當得上品上生也。蓮開。即上品上生也。其餘者。有七日開者。有四十九日開者。有經八萬劫開者。故云。九蓮開也。塵勞念佛者。即在家念佛之人。若能忙裏偷閒。專心念佛。皆得同時。生西方去。故云。歸去來兮歸去來。古德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但能誠一念。俱登上品中。

能淨業障。塵體雙亡。五百億難量。恒沙諸佛。承事供養。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經文。為能淨業障分第十六。盖謂此人。今生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今被輕賤。有犯不校。常行般若觀。罪即消滅。故立此名為能淨業障也。塵體雙亡者此科能持此經。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菩提也。斯言塵者。即八萬塵勞煩惱也。體者。以無明為體能生塵勞煩惱。今以持經般若智力。能滅罪業則得菩提。故云。塵體雙亡也。八百億難量等者。此科佛曾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也。

而今成道。萬法齊彰圓明果滿。春來日漸長。

乃是科家。言佛今成道。因供養諸佛功德。方成道果始得萬法齊彰。隨機應物。可謂。處一座而十方俱現。演一音而法界齊聞也。圓明果滿等者。此言佛今成道。即三祇果滿萬行周圓。得究竟果也。春來日漸長者。此一句。顯本分家風。若是行人。能持此經。所得功德。比供養諸佛功德。即勝百千萬億分之福。以持經能見性成佛所以得福最勝。如春來日長。大地自然之道。可謂。春到洞庭南北岸。鳥啼西嶺月生東。

 業障本來無  心差轉見殊  若悟三空理
 何處不如如

此四句。牒經中之義也。前二句言經中為人輕賤。先世罪業。以此罪業真心之上本來無有。因心有差。隨妄所造。以真如不守自性。忽起無明。妄現根身器界。三細。六粗。次第而生。起惑造業。故見差殊之相也。後二句。若悟三空者。即經中能持此經罪即消滅。得證菩提即悟人空法空。人法俱空理也。即悟三三空。證實相智所以。法法無非般若。頭頭總是真。如可謂乾坤盡是黃金國。萬有全彰淨妙身。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經】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至)果報亦不可思議。

註曰。佛呼須菩提云。若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者。是人前世曾作罪業。當墮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永無出期。以今生止被人。輕賤而[A6]。大論云。先世重罪。應入地獄。以行般若故。現世輕受。譬如重罪應死。有勢力護。則受鞭杖而[A7]。以今世人輕賤故者。此人持經。雖被輕賤。不著我人。常修觀智。則前生罪業。而為消滅當來之世。成就菩提也。傅大士頌曰。先身有報障。今日受持經。暫被人輕賤。轉重復還輕。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計情。常依般若觀。何慮不圓成。佛又呼須菩提云。我念過去。於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者。梵語阿僧祇。此云無數時。梵語那由他。此云萬萬數。謂十億。為一洛叉。即百萬也。十洛叉。為一俱胝。即千萬也。十俱胝。為一那由他。即萬萬數也。佛自念云。經無數劫。於然燈[A8]前。供養無數諸佛功德。只是求福而[A9]。不若持此真經。見自本性。永離輪迴。是故。供佛功德。雖百千萬億分。不及末世。持經功德一分。故以筭數譬喻。所不能及也。末世之人。徒知事佛。而不知佛究竟之理。盡在此經。所以持說功德甚大。昔梁武帝。造寺布施。供佛設齋請問達磨。有何功德。祖云。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有功德。祖云。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云。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相求。後人不了此義。以供佛修福。以為功德。不知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修福所求。所求之福。不及功德供佛不及持經也。佛復云。若人於後末世。受持此經功德。我若具說者。佛意云。於我末世持此經者。上雖校量。供無數佛功德。不及持經。一分功德。猶是略說。若更具說此經功德。乃是大乘之法。即本有智也。或有人聞心即狂亂者。恐有樂小法之人。聞此大乘。心則迷悶狐疑不信也。以道大機小。難臻其妙。故生狐疑。當知是經義者義即般若之智。此般若智。不可思議也。果報亦不可思議者果報即所得功德也。因般若智而悟真性。其所得佛果菩提功德。故不可思議也。

宿業緣墮惡道。今人賤而罪即消。供諸佛誦此經。功德勝而喻莫及。只如無著無相底。還有果報也無。

宿業惡道者。此科為人輕賤。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今世人輕賤常持此經。直下見性。而罪即消滅也。供佛誦經者。此科佛曾於然燈佛前。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不及持經功德之勝。而譬喻所不能及也。只如無著無相者。此顯真空無相無著之理。無有誦經。可以滅罪。亦無供佛可以得果也。還有果報者。此是科家徵問之辭。似此無相法身。實無果報可得。所以永嘉道。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下文伸答也。

 妄心滅盡業還空  直證菩提超等級

此二句答上文之義也。直如無著無相法身之理。既無罪福。豈有果報。妄心滅盡罪業還空。可謂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也。直證菩提。既罪性本空。即是菩提。不假施功用行。斷惑明真。直下見性。超過五十二位。修進階級者矣。

 惡因誰住罪誰招  真性如空不動搖
 擴劫無明俱蕩盡  先天後地寂寥寥

初句牒經中之義。經云。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科家意云。惡業之因。是誰造作。受罪之果。是誰招感。若論法相宗說。乃是無明妄惑。六識施設。而為能造。八識含藏。而為能招。故云。業果能招引滿牽也。今科家不然。雖有因果罪業。招感分明。猶如水上之波。雖有動搖之相。乃是境風妄起妄滅。本無實體。此真如之性。如太虗空。湛然清淨。本不搖動也。若以衲僧門下。罪業本空因果非有。可謂。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也。後二句牒經之義。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得證菩提。科家意云。若行人修般若觀。受持此經將[A10]劫虗妄無明。盡情掃蕩。獨須般若真空。猶如大虗本自空廓。故云。先天後地寂寥寥也。

 百歲光陰似水流  無窮無盡幾時休
 不如先證菩提路  悉免輪迴得自由

前二句。歎人生一世。止是百歲之期。死而復生生而復死。喻如水流。前後相續無有門斷。故云。無窮無盡幾時休也。後二句。勉人修進。意云。既是生死無窮。行人須當修大乘法。證菩提道。若以小乘之法。雖修人天因果。九次第定。乃是未出輪迴。不得自在。不如先證大乘。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不被生死纏縛。不被塵勞染汙。故云。悉免輪迴得自由。

 歸去來兮歸去來  一靈休更入胞胎
 化生花上身金色  目擊金容歸去來

初二句即科家。慈心太煞分明指示言謂兩個歸去來者。乃是說了又說。恐人不信。故故嚀再囑也一靈休更者。此明一靈真性。即中有身。若去父母邊投胎時最初起憎愛二種心。入胎中有七種不淨。一種子不淨謂此婬欲身。從貪愛煩惱。無明種子而生也。二受生不淨謂此身。從父母赤白二滴和合。識投其中也。三住處不淨。謂此身。處母胎生臟之下。熟臟之上。而住胎十月也。四食噉不淨。謂在母胎中。唯食母血餅也五初生不淨。謂此身產時。頭向陰門。與血俱出。臭穢狼籍。如兩山相夾落草如活牛剝皮也。六舉體不淨。謂此身薄皮之內。膿血徧一切處也。七究竟不淨。謂此身。始自初生。漸漸更改。少而壯。壯而復老。老而復死。胖脹爛壞。骨肉縱橫狐狼食噉也。以此色身。有如是之苦。故云。一靈休更入胞胎也。後二句。科家指一條出生死路。不入胞胎。故指西方世界。若人念佛。於彼國土蓮華化生。身如金色。即得面見阿彌陀佛聞法受記。證不退位。故云。目擊全容歸去來。古德頌曰。好念彌陀歸去來。遙登九品托蓮胎。華開親覩天真佛。一段光明遍九垓。

究竟無我。四大全空。五蘊假立名。通達萬法。處處皆空。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經文。為究竟無我分第十七盖佛說一切法。無我。等相。言辭雖同其義則別。以前來[A11]問能住能降之法。只是破情顯智所破之情。即無我人等四相粗執。所顯之智。即般若之智。自此之下忘智顯理。破我人等四相細執。恐菩薩將入證道。謂我能安住。我能降伏。存此分別之心。便是我也。故下文云。如來於然燈佛所。若有法可得。而證菩提。即為有我。無法可得。無道可證。是名無我。又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故立此名為究竟無我也。四大全空者。言此苦依身。以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五蘊虗積而有。凡夫妄計。假立為我。此我若無。四大五蘊亦空也通達萬法者。此科如來。實無有法。得證菩提。故得受然燈記。又云。如來者。即諸法如意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即無我人四相之法。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故。能於一切法。處處皆空也。上云。四大五蘊全空為正報。空即人空也此云通達萬法為依報。空即法空也。

青山綠水。雲起長空。諸人薦取。黃鸝啼曉風。

此是科家。發明前來通達萬法處處皆空之義。以青山綠水雲起長空。那裡不是通達此理可謂。山河草木揚真諦。風月樓臺演妙音。以目前。明暗色空。皆彰此道。諸人薦取者。此是科家慈心太切。分明指出。萬法之上。聲色之中。令人薦取似黃鸝啼處是聲也。曉風是境也。若是行人。向聲色上會得。見是何人。聞是何物。豈不是通達萬法。可謂鐘鳴皷響。無非觀音入理之門。栢短松長盡是毗盧一真境界。昔古德誦法華經。聞鶯啼有惺。偈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香。黃鶯啼柳上。

 受記本無言  真慈大覺宣  四相非四相
 菩提果自鮮

前二句。牒經中之義。佛自云。我於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得阿耨菩提。方得授記。故云。授記本無言也。此乃佛自宣說。我若有法得菩提者。然燈佛即不於我授記。故云。大覺宣也。後二句。亦牒經中之義。若菩薩。見有眾生可度。有法可得。菩提可證。見有淨土可嚴。皆有能所。不達性空悉著四相也。非四相者。謂菩薩不見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實無有法。得阿耨菩提。於真淨土即非莊嚴。故無我人。四相也。菩提果自鮮者。菩薩既不著四相。於佛果菩提。自然新鮮也。可謂。有無俱坐斷。獨露一真空也。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經】爾時須菩提白佛言(至)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註曰。此分經文。為究竟無我者。以菩薩心。無我人四相。方契無法可得。無菩提可證。故名究竟無我也。須菩提白佛言。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菩提心。云何應住降伏者。以善現前來。於第二分中。初問此義至是復問者。何耶。然則問辭雖同。其義則別。盖初之問義。但問能住。能降之法。此之而問。恐菩薩。將入證道。心有執著。謂我能安住大乘。我能降伏煩惱。我能滅度眾生。存此分別之心。障却無住之道。故重復此問。故云。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也。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佛意云。若人欲發。無上菩提之心。當生無著無住。湛然清淨之心也。我應滅度一切眾生等者。佛了真空無相。則能所俱寂。雖度眾生[A12]滅度。而不起能度眾生之一念。亦不見所度之眾生。故曰。無一眾生實滅度者。則能住能降之心。自此滅矣。方具四心。言謂我應滅度一切眾生者。即廣大心也。滅度一切眾生[A13]者即第一義心也。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即常心也。既具常心。自無四相。即不顛倒心也。何以故者佛自徵問。以何意故菩薩無有眾生可度者。以離四相故也。意云。若菩薩有我相等。即非菩薩者。此一節文義。與前同。但前來。是破情顯智。所破之情。即無我人等四相粗執。所顯之智。即般若真智。自此之下。忘智顯理。破我人等四相細執。由此賢位。漸入聖階。故佛返顯菩薩。心離四相。雖終日度生。而不見有一眾生可度也。所以者何者。此是重徵上義。以何所以不見有生可度也。佛乃再告須菩提言。實無有法。發阿耨菩提心者。佛恐菩薩誤認。當生如是心者。以為真實是心。亦非真性中本有。故此說破。亦為非實。故云。真空理中。本來無相。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盖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一法不立。何有於法也。傅大士頌曰。空生重請問。無心為自身。欲發菩提者。當了現前因。行悲疑似妄。由智最言真。度生權立我。證理即無人。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此節之文。由前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而來。意謂。無發心者。則無菩薩。云何釋迦。於然燈佛所名曰善慧仙人。布髮掩泥。獻華於然燈佛。行菩薩。行得授記耶。佛恐善現有此之疑。故舉問之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菩提不。須菩提答言。不也。世尊。善現答義云。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彼時善慧於然燈佛所。實無有法所得菩提。離諸分別取著。因悟無法可得。故得受記。佛言如是如是者以善現既會法無所得。佛許其說乃印證云。如是如是。而又返後告云。須菩提。實無有法得阿耨菩提。欲令善現。知法無得。深契至理也。偈曰。菩提性本空。云何說有得。無說無得者。是真菩提因。佛復云。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乃至當作佛。號釋迦牟尼者。盖如來所證妙果。乃是心地法門。實無所得之理。離諸名相。無有取著也。今云受記者。即無授記中。而論授記此即無生之記也。善慧以無所得心。得無生智。即無生記者也。何以故者。徵起之辭。以何意故。前云。實無有法。得菩提果。故受然燈之記。遂去疑云。既無佛果。豈有佛法耶。下文釋。答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者即真如也。不偽曰真。不異曰如。盖了諸法皆如如理。非虗非有不變不遷。通徹三世。橫亘十方。此顯真如佛即真法體。若有所得。即非佛菩提也傅大士頌曰。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謂得然燈記。寧知是舊身。

【經】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至)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節經文。乃是防難。佛謂若有人難言。既如來即諸法如義如是則為有佛。實有法在。何故前云。實無有法可得佛果菩提。故佛乃呼須菩提。而自答云。實無有一法。佛得阿耨菩提。盖法性本具。豈從外得也。佛再招須菩提。而告之曰。如來所得阿耨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虗者。以如來所得菩提。忘情而證也。無實者此理非有為相也。無虗者。即真如體也。無著云。虗實是有無斷常二邊。此二俱遣。中道自然契矣。故云無實無虗。是故如來說一切法者。此是結前徵釋之義也。因是之故。如來說一切法。結前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也。皆是佛法者。結前無實無虗之法也。佛又呼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俗諦法也。即非一切法者。即真諦理也。是故名一切法者。即不住真俗。中正之道也。然此真。如非別有法。即一切色等諸法也。此法離性離相。即真如體。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此真如體雖不離於諸法。然於諸法亦不可取著。故云。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永明云。如來真如。即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即如來真如也。佛仍呼須菩提言。譬如人身長大。意云上說如來所證真如之體。遍一切處。可謂。長大又恐善現。起長大之見。故佛重設喻徵之曰。譬如人身長大。以世俗諦中。故有大小之問。豈非真實為大。乃虗名為大身而矣。須菩提答之云。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者。善現因喻有悟答曰。非大身。以真諦之中無大無小。故云。即非大身也。是名大身者。以真俗不二。有無互顯。即第一義法身也。佛又告須菩提菩薩亦如是。此如是者乃指上之辭。以菩薩若住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者。此菩薩心有執著。自言我能滅盡煩惱。能度眾生。而有四相。亦有能所。即非菩薩也。何以故者。徵起上義。佛謂須菩提言。以菩薩實無有法可得。心離四相。而不見有一眾生可度。達一切法。悉皆空寂。本來不生。不見有生死。不見有涅槃。故云。實無有法名為菩薩也。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是故者。結上文。之義。乃謂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此菩薩[A14]離四相。雖云滅度一切眾生。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以真空無相。實無有法。故佛說一切法。無有四相。其所顯者真空無相法也。佛又呼須菩提云。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佛意云。若是菩薩。修行六度。欲去莊嚴佛土。見有淨土可嚴此人未離四相。即是法執。不達法空。是不名菩薩也。言佛土者。即心土也。以佛土無相。如何莊嚴若有莊嚴。即四相未除。是凡夫見也。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佛意云。以何意故。莊嚴佛土如來復以離相無為。即莊嚴佛土。又以佛土本來清淨。何假莊嚴。故云。即非莊嚴也今云莊嚴佛土者。以俗諦中。可說莊嚴也。即非莊嚴者。以真諦中。何莊嚴之有也。是名莊嚴者。以第一義中。嚴而非嚴。無嚴而嚴。真俗雙顯。即中道莊嚴也。佛又呼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此節雙結上義。無我即無人執。無法即無法執。以法界混然。身土平等。向無佛道可成。無眾生可度。故云。通達無我法者。二執既無。二空之理自然顯矣。既具二空。即真菩薩也。傅大士頌曰。人與法相待。二相本來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除。人法兩俱實受記可非虗。一切皆如幻。誰言得有無。

妄盡還真。眾生何曾滅度。法空無我。菩提本自圓成。直饒遇然燈印證而不疑。[A15]隔來世。況釋迦重審而方悟。轉涉途程。且道不涉途程底人。脚跟還點地麼。

初一節文。牒經中之義也。以須菩提。問安住降伏佛答云。菩薩發阿耨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降伏煩惱諸妄。安住大乘真理。妄心既盡。真空自顯。故云。妄盡還真也。眾生何曾滅度者。亦牒經義。以菩薩既滅妄心。[A16]離四相。雖滅度一切眾生[A17]。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了真空理中。生死涅槃尚不可得能度所度眾生亦空。故云。眾生何曾滅度也。法空無我者。亦牒經義。此菩薩[A18]證法空人空之理。通達無相之道。以實無有法得證菩提。故受然燈之記汝於來世作佛。故云。菩提本自圓成也。直饒遇然燈印證不疑者。此牒經義。謂以實無有法。得阿耨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此是印證不疑之言也。[A19]隔來世者。此是科家把住世尊。料揀之義。意謂。雖是印證分明作佛。爭奈[A20]隔來世。又過一生。方得成佛。若乃直下成佛。早是遲了八刻。更待來世轉沒交涉。況釋迦重審而方悟者。此牒經義。因須菩提聞說。實無有法得阿耨菩提。故得授記作佛。遂疑既無佛法。豈有佛果耶。故釋迦重審云。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是真佛真法也。須菩提於此方悟。諸法皆如如佛也。轉涉途程者。乃科家把住說話。如斯悟去。轉涉途程。費力不少也。且道不涉途程者是科家徵問之辭。上云。印證不疑[A21]隔來世。重審方悟轉涉途程。即今不涉途程之人。脚跟還點地麼。此問要人直下承當。不涉修證可謂。迢迢空劫勿能收。豈與塵機作寄留也。

 丈夫自有衝天志  不向如來行處行

此二句。乃答上文。不涉途程。脚跟點地之義也。言丈夫者。即本來人是大丈夫。具衡天志不拘凡聖。獨步千方得大自在。故名丈夫也。不向如來行處行者。此言丈夫天然尊貴。不假修持。不隨他人脚跟所轉。不受他家處分。故云。不向如來。修進地位階級而行。可謂。相好巍巍大丈夫。一生無智恰如愚從來佛祖猶難望地獄天堂豈可拘。

 直指單傳密意深  本來非佛亦非心
 分明不受然燈記  自有靈光耀古今

前二句。發明大丈夫漢。不向如來所悟所證處履踐也。故科家云。直指單傳密意深者。以直指當人心體。本來是佛單傳法印。密意甚深。非中下可知。本來具足。非佛非心。原無名相。可謂。有名呼不得無位可安排也。後二句。言此道無說無傳故如來於然燈佛所。因無法可得。無菩提可證。故得受記。今云分明不受然燈記者。以此理。雖授記而無記可受。自有一段靈光。輝天鑑地。耀古騰今。古德云。父母未生前。凝然一相圓。釋迦猶不會。迦葉豈能傳。故云。自有靈光耀古今也。

 百歲光陰一夢中  老來不與舊時同
 眾生好似風無定  搖落桃花滿地紅

前二句。歎一切眾生。時光雖有百年猶如一夢相似。而四大形骸漸有改變。以童顏貌壯。乃至老耄故。云。老來不與舊時同也。後二句。以眾生從生至死。喻如之風無有定止。或是東風而便西風。喻似眾生。恰見朱顏綠𩯭。不久白髮滿頭也。搖落桃花者。喻如人生似花開。人。死如花。此警生死無常。覺悟早修也。謂電光易滅。石火難留。落花無返樹之期。去水絕歸源之。日。人之生滅事可同然萬法皆空何不悟矣。故云搖落桃花滿地紅也。

 不知誰解巧安排  捏聚依前又放開
 莫謂如來成斷滅  一聲遠續一聲來

此四句。元是川老禪師。頌二十七分無斷無滅之義。科家借來發明此分經文也。初句問云。此真如理。不知誰解巧安排。意云。人有機謀巧妙。能所見識善能造作。謂之安排也。次句。呈上安排之義引公案之文證明。昔睦州和尚示眾云。裂開也在我。捏聚也在我。時有僧問曰。如何是裂開。州云。三九二十七。菩提涅槃真如解脫。即心即佛我且恁麼道。汝又作麼生僧曰某甲不與麼。州云。盞子落地。楪子成八片。僧問。如何是捏聚。州乃[A22]手而坐。川老借此之義述成四句。意謂。睦州用處。雙眼圓明這邊那邊應用不缺。有巧妙之智也。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無法可得。無佛可成。無記可受也。正放開時。似今時門頭不捨一法。有法可得。有佛可成。有記可受也。三句。以須菩提。聞佛前來於然燈佛所。以無法可得。無菩提可證。故得受記。善現疑云。既說於法無得。於道無證。即是無有佛法。如何過去諸佛。因聞法悟道耶。今言。實無有法。豈非佛果成其斷滅也。佛答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故不成斷滅矣。故云。莫謂如來成斷滅者。此是與人拈情。莫說如來無法可得。無果可證。無生可度。無土可嚴。如同捏聚了無一物。謂之斷滅。此本有法身之理。遍一切處。無時不現。無處不周。如同裂開。法法全彰。而豈有斷滅也。可謂法身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取也。一聲還續一聲來者呈上無斷滅之義。如空谷應聲相似。空谷無聲呼之即應。以喻此理。無有斷滅。故云。一聲還續一聲來也。

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卷第五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