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讚佛頌---尊者摩咥里制吒造 大唐沙門義淨於那爛陀寺譯---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32冊 No.1680 一百五十讚佛頌 (1卷)
| 一百五十讚佛頌 |
| 尊者摩咥里制吒造 |
| 大唐沙門義淨於那爛陀寺譯 |
| 世尊最殊勝 善斷諸惑種 |
| 無量勝功德 總集如來身 |
| 唯佛可歸依 可讚可承事 |
| 如理思惟者 宜應住此教 |
| 諸惡煩惱習 護世者已除 |
| 福智二俱圓 唯尊不退沒 |
| 縱生惡見者 於尊起嫌恨 |
| 伺求身語業 無能得瑕隙 |
| 記我得人身 聞法生歡喜 |
| 譬如巨海內 盲龜遇楂穴 |
| 忘念恒隨逐 惑業墮深坑 |
| 故我以言詞 歎佛實功德 |
| 牟尼無量境 聖德無邊際 |
| 為求自利故 我今讚少分 |
| 敬禮無師智 希有眾事性 |
| 福慧及威光 誰能知數量 |
| 如來德無限 無等無能說 |
| 我今求福利 假讚以名言 |
| 我智力微淺 佛德無崖際 |
| 唯願大慈悲 拯我無歸處 |
| 怨親悉平等 無緣起大悲 |
| 普於眾生界 恒作真善友 |
| 內財尚能捨 何況於外財 |
| 尊無吝惜心 求者滿其願 |
| 以身護彼身 以命贖他命 |
| 全軀救一鴿 歡喜無慳吝 |
| 尊不畏惡道 亦不貪善趣 |
| 但為心澄潔 尸羅由此成 |
| 常離諸邪曲 恒親質直者 |
| 諸業本性空 唯居第一義 |
| 眾苦逼其身 尊能善安慮 |
| 正智斷諸惑 有過悉興悲 |
| 殉命濟他難 生無量歡喜 |
| 如死忽重蘇 此喜過於彼 |
| 怨對害其身 一切時恒惱 |
| 不觀其過惡 常起大悲心 |
| 正遍菩提種 心恒所珍玩 |
| 大雄難勝智 無有能及者 |
| 無等菩提果 苦行是其因 |
| 由此不顧身 勤修諸勝品 |
| 豪貴與貧賤 等引以大悲 |
| 於諸差別中 而無高下想 |
| 勝樂等持果 心無有貪著 |
| 普濟諸群生 大悲無間斷 |
| 尊雖遭極苦 於樂不悕求 |
| 妙智諸功德 殊勝無能共 |
| 染淨諸雜法 簡偽取其真 |
| 如清淨鵝王 飲乳棄其水 |
| 於無量億劫 勇猛趣菩提 |
| 於彼生生中 喪身求妙法 |
| 三僧祇數量 精勤無懈惓 |
| 持此為勝伴 以證妙菩提 |
| 尊無嫉姤心 於劣除輕想 |
| 平等無乖諍 勝行悉圓成 |
| 尊唯重因行 非求果位圓 |
| 遍修諸勝業 眾德自成滿 |
| 勤修出離法 超昇眾行頂 |
| 坐臥經行處 無非勝福田 |
| 拔除眾過染 增長清淨德 |
| 斯由積行成 唯尊最無上 |
| 眾福皆圓滿 諸過悉蠲除 |
| 如來淨法身 塵習皆已斷 |
| 資糧集更集 功歸調御身 |
| 欲求於譬類 無能與佛等 |
| 遍觀諸世間 災橫多障惱 |
| 縱有少分善 易得為比對 |
| 遠離諸過患 湛然安不動 |
| 最勝諸善根 無能為譬喻 |
| 如來智深遠 無底無邊際 |
| 世事喻佛身 牛跡方大海 |
| 深仁荷一切 世間無有比 |
| 大地持重擔 喻此實為輕 |
| 愚癡闇已除 牟尼光普照 |
| 世智非能譬 如螢對日光 |
| 如來三業淨 秋月皎空池 |
| 世潔喻佛身 俱成塵濁性 |
| 如上諸所引 世中殊勝事 |
| 佛法迥超過 俗事可哀愍 |
| 聖法珍寶聚 佛最居其頂 |
| 無上無比中 唯佛與佛等 |
| 如來聖智海 隨樂歎少分 |
| 鄙詞讚勝德 對此實多慚 |
| 時俗睹降魔 一切咸歸伏 |
| 觀彼同真性 我謂等輕毛 |
| 假令大戰陣 智勇能摧伏 |
| 聖德超世間 降彼非為喻 |
| 鄰次降魔後 於夜後分中 |
| 斷諸煩惱習 勝德皆圓滿 |
| 聖智除眾闇 超過千日光 |
| 摧伏諸邪宗 希有無能比 |
| 三善根圓滿 永滅貪恚癡 |
| 種習悉已除 清淨無能喻 |
| 妙法尊恒讚 不正法恒非 |
| 於斯邪正處 心無有憎愛 |
| 於聖弟子眾 及外道師徒 |
| 於彼違順中 佛心初無二 |
| 於德情無著 德者亦非貪 |
| 善哉極無垢 聖智恒圓潔 |
| 諸根常湛寂 永離迷妄心 |
| 於諸境界中 現量由親睹 |
| 念慧窮真際 非凡愚所測 |
| 善安立語言 證彼亡言處 |
| 寂靜無礙光 皎潔逾輝映 |
| 妙色世希有 熟不懷敬心 |
| 若有暫初觀 或復恒瞻睹 |
| 妙相曾無二 前後悉同歡 |
| 最勝威德身 觀者心無厭 |
| 縱經無量劫 欣仰似初觀 |
| 所依之德體 能依之德心 |
| 性相二俱融 能所初無異 |
| 如斯善逝德 總集如來躬 |
| 離佛相好身 餘非所安處 |
| 我因先世福 幸遇調御師 |
| 仰讚功德山 遠酬尊所記 |
| 一切有情類 皆因煩惱持 |
| 唯佛能善除 由悲久住世 |
| 誰當先敬禮 唯佛大悲尊 |
| 聖德超世間 悲願處生死 |
| 尊居寂靜樂 處濁為群生 |
| 永劫久精勤 慈心為一切 |
| 從真還利俗 由悲所引生 |
| 如咒出潛龍 興雲注甘雨 |
| 恒居勝定位 等觀以怨親 |
| 兇嶮倡聒人 投身歸聖德 |
| 神通師子吼 宣言三界尊 |
| 久已厭名聞 由悲自稱讚 |
| 常修利他行 曾無自利心 |
| 慈念遍眾生 於己偏無愛 |
| 悲願無邊際 逐器化群生 |
| 隨處皆饒益 猶如散祭食 |
| 深心念一切 恒不捨須臾 |
| 利彼反遭辱 由咎非佛作 |
| 慈音演妙義 誠諦非虛說 |
| 廣略任機緣 半滿隨時轉 |
| 若聞尊演說 孰不歎希奇 |
| 縱令懷惡心 有智咸歸信 |
| 義詞恒善巧 或復出麤言 |
| 利益悉不虛 故並成真妙 |
| 柔軟及麤獷 隨事化眾生 |
| 聖智無礙心 一味皆平等 |
| 勝哉無垢業 善巧喻良工 |
| 成此微妙身 演斯珍寶句 |
| 睹者皆歡喜 聞說並心開 |
| 美顏宣妙詞 如月流甘露 |
| 慈雲灑法雨 能清染欲塵 |
| 如彼金翅王 吞滅諸龍毒 |
| 能殄無明闇 喻如千日光 |
| 摧碎我慢山 譬猶天帝杵 |
| 現證非虛謬 靜慮除亂心 |
| 如實善修行 三事皆圓滿 |
| 創聞佛所說 心喜已開明 |
| 從此善思惟 消除諸垢染 |
| 遭苦能安慰 放逸令生怖 |
| 著樂勸厭心 隨事皆開誘 |
| 上智證法喜 中根勝解生 |
| 淺劣發信心 尊言遍饒益 |
| 善拔諸邪見 引之趣涅槃 |
| 罪垢能洗除 由尊降法雨 |
| 一切智無礙 恒住正念中 |
| 如來所記 |
| 無非處非時 亦無非器轉 |
| 尊言不虛發 聞者悉勤修 |
| 一路勝方便 無雜可修學 |
| 初中後盡善 餘教所皆無 |
| 如斯一向善 狂愚起謗心 |
| 此教若生嫌 無怨與斯等 |
| 歷劫為群迷 備經眾苦毒 |
| 此教縱非善 念佛尚應修 |
| 況能大饒益 復宣深妙義 |
| 縱使頭被焚 先應救此教 |
| 自在菩提樂 聖德恒淡然 |
| 皆由此教生 證彼亡言處 |
| 世雄真實教 邪宗聞悉驚 |
| 魔王懷惱心 人天生勝喜 |
| 大地無分別 平等普能持 |
| 聖教利群生 邪正俱蒙益 |
| 暫聞佛所說 金剛種已成 |
| 縱未出樊籠 終超死行處 |
| 聞法方思義 如實善修行 |
| 次第三慧圓 餘教皆無此 |
| 唯獨牛王仙 妙契真圓理 |
| 斯教不勤修 寧有怨過此 |
| 暫聞除渴愛 邪見信心生 |
| 聽者發喜心 依斯具淨戒 |
| 誕應時咸喜 成長世皆歡 |
| 大化利群生 示滅興悲感 |
| 讚詠除眾毒 憶念招欣慶 |
| 尋求發慧明 解悟心圓潔 |
| 遇者令尊貴 恭侍勝心生 |
| 承事感福因 親奉除憂苦 |
| 尸羅具清潔 靜慮心澄寂 |
| 般若圓智融 恒沙福所集 |
| 尊容及尊教 及尊所證法 |
| 見聞思覺中 此寶最殊勝 |
| 漂流作洲渚 害己恒為護 |
| 怖者作歸依 引之令解脫 |
| 淨戒成妙器 良田生勝果 |
| 善友能饒益 慧命由此成 |
| 行恩及和忍 見者咸欣悅 |
| 廣集仁慈心 功德無邊際 |
| 身口無過惡 愛敬由之生 |
| 吉祥眾義利 咸依善逝德 |
| 導師能善誘 墮慢使翹勤 |
| 等持調曲心 迷途歸正道 |
| 善根成熟者 駕馭以三乘 |
| |
| 於遭厄能設 安樂勸善修 |
| 悲愍苦眾生 利樂諸群品 |
| 違害興慈念 失行者生憂 |
| 暴虐起悲心 聖德無能讚 |
| 恩深於罔極 舉世所咸知 |
| 於此返生怨 尊恒起慈愍 |
| 亡身救一切 自事不生憂 |
| 於諸崩墮人 親能為援護 |
| 二世行恩造 超過諸世間 |
| 於闇常照明 尊為慧燈炷 |
| 人天所受用 隨類有差殊 |
| 唯尊正法味 平等無差別 |
| 不觀於氏族 色力及年華 |
| 隨有善根人 求者皆蒙遂 |
| 廣現諸希有 無緣起大慈 |
| 聖眾及人天 合掌咸親近 |
| 嗚呼生死畏 佛出乃光暉 |
| 饒益諸眾生 皆能滿其願 |
| 惡人與共處 摧樂取憂危 |
| 謗惱害其身 猶如受勝德 |
| 為物行勤苦 曾無染著心 |
| 世尊希有德 難以名言說 |
| 尊遊嶮惡道 馬麥及牛鏘 |
| 苦行經六年 安受心無退 |
| 尊居最勝位 悲愍化群生 |
| 縱遇輕賤人 身語逾謙敬 |
| 或位尊貴主 曾無憍慢心 |
| 屈己事眾生 卑恭如僕使 |
| 機情億萬種 論難百千端 |
| 如來慈善音 一答疑皆斷 |
| 恩深過覆載 背德起深怨 |
| 尊觀怨極境 猶如極重恩 |
| 怨於尊轉害 尊於怨轉親 |
| 彼恒求佛過 佛以彼為恩 |
| 邪宗妒心請 毒飯與火坑 |
| 悲願化清池 變毒成甘露 |
| 以忍調恚怒 真言銷謗毀 |
| 慈力伏魔怨 正智降邪毒 |
| 群迷從曠劫 習惡以性成 |
| 唯尊妙行圓 一念翻令善 |
| 溫柔降暴虐 惠施破慳貪 |
| 善語伏麤言 唯尊勝方便 |
| 難提摧巨慢 鴦掘起慈心 |
| 難調能善調 誰不讚希有 |
| 唯尊聖弟子 法味自怡神 |
| 草座以為安 金床非所貴 |
| 善知根欲性 攝化任機緣 |
| 或有待其請 或無問自說 |
| 初陳施戒等 漸次淨心生 |
| 後談真實法 究竟令圓證 |
| 怖畏漂流處 唯佛可歸依 |
| 勇猛大悲尊 拯濟諸群品 |
| 身雲遍法界 法雨灑塵方 |
| 應現各不同 隨機故有異 |
| 善淨無違諍 唯尊可承奉 |
| 廣利諸人天 咸應興供養 |
| 身口無起作 善化遍群方 |
| 所說妙相應 此德唯尊有 |
| 久修三業淨 妙瑞現無邊 |
| 普觀諸世間 曾無此勝德 |
| 況於極惡者 純行最上悲 |
| 廣利諸眾生 勇猛勤精進 |
| 聲聞知法者 於尊恒奉事 |
| 設使證涅槃 終名為負債 |
| 彼等諸聖眾 為己而修學 |
| 由捨利生心 不名還債者 |
| 無明睡已覺 悲觀遍群方 |
| 荷負起翹勤 聖善宜親近 |
| 魔怨興惱害 佛力已能除 |
| 無畏功德中 斯但顯少分 |
| 悲心化一切 聖意絕希求 |
| 利樂無不施 能事斯皆畢 |
| 如來勝妙法 若或可遷移 |
| 調達與善星 不應投此教 |
| 無始流轉中 互為不饒益 |
| 由斯佛出世 開示化眾生 |
| 鹿苑度俱鄰 堅林化須跋 |
| 此土根緣盡 更無餘債牽 |
| 法輪久已轉 覺悟諸群迷 |
| 恒沙受學人 皆能利三有 |
| 以勝金剛定 自碎堅牢身 |
| 不捨於大悲 自化猶分布 |
| 二利行已滿 色法兩身圓 |
| 救攝一闡提 雙林顯佛性 |
| 悲心貫三有 色像應群方 |
| 粟粒以分身 爾乃居圓寂 |
| 善哉奇特行 希有功德身 |
| 大覺諸法門 世所未曾有 |
| 流恩遍含識 身語恒寂然 |
| 凡愚背聖恩 於尊興謗怒 |
| 法聚寶藏真無際 德源福海實難量 |
| 若有眾生曾禮尊 禮彼亦名為善禮 |
| 聖德神功無有盡 我今智劣喻微塵 |
| 欲讚如來功德山 望崖怯退由斯止 |
| 無量無數無邊境 難思難見難證理 |
| 唯佛聖智獨了知 豈是凡愚所能讚 |
| 一毫一相充法界 一行一德遍心源 |
| 清淨廣大喻芳池 能療眾生煩惱渴 |
| 我讚牟尼功德海 憑斯善業趣菩提 |
| 普願含生發勝心 永離凡愚虛妄識 |
| 一百五十讚佛頌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