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摩訶衍論卷第四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卷第四

已說廣說性淨本覺門,次說根本無明住地門。

本曰: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論曰:則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異說相應契當門、二者隨次別釋散說門。初門云何?頌曰:

 牟尼大覺尊,  一代聖說中,
 總有六種說,  謂明闇俱非,
 空及與具足。  如是六無明,
 隨義立異名,  剋體無差別。

論曰:凡集牟尼尊一代中種種異說,總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明無明、二者闇無明、三者俱是無明、四者俱非無明、五者空無明、六者具足無明,是名為六。如是六種隨義立名,據體無別。明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究竟無餘無,  通達顯了明,
 以此因緣故,  言總意別明。

論曰:究竟無餘,故名為無。通達顯了,故名為明。所謂圓滿若之日周遍法界,無一一法而非明故。是故當知如是無明,言總意別。光明實智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今所說一切契經,一一字字一一句句,盡攝一切無量所詮,而為鈍根之眾生故,以種種言說而談論耳。』若如世尊說,當應有過失。何以故?如無明字唯表黑品,不能表示般若智明。乃至無常字唯表生滅之相,不能詮表無為當住實理焉。如何世尊作如是說?」於是世尊告舍利弗言:「我今所說實無過失。何以故?如無明字,不可得言唯表黑品,汝智慧之力狹劣小見小聞故,作如是疑。而無明字,盡攝一切般若智明,具足圓滿無所闕失。所謂究竟義故、周遍義故、圓滿義故、平等義故、無餘義故,說言為無。通達義故、顯了義故、觀照義故、現前義故、無礙義故,說言為明。」乃至廣說故。闇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一切般若明,  隱覆令不生,
 譬如闇中具,  無有殊勝事。

論曰:根本無明能覆一切總持慧明礙令不生,譬如暗中莊嚴具,雖有勝妙相,而為闇障故,彼殊勝事不得出現,是故名為暗無明。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一切眾生具足三智,由顛倒故不知不覺故。俱是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唯一種無明,  或明或暗俱,
 譬如一暗色,  二人各異見。

論曰:一種無明或明或闇,譬如一色二人異見。此義云何?謂如迦羅鳩奢那及人同分,極闇夜分中同在一處見此暗色,若迦羅鳩奢那,唯見清淨光明之色;若人同分,唯見一向黑暗之色。俱是無明亦復如是,唯一無明,或智慧明、或黑法暗,具二事故。甚深密嚴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於幻人中能作幻質,於德人中能作德質,不可取一非一故。俱非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從無始已來,  無有言說依,
 遠離了別轉,  遠離遠離故。

論曰:言俱非者,無言依故、離心轉故,是故名為俱非無明。八勝天子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光明自在華寶妙輪天子,即承佛神力白佛言:「世尊!無明有耶?」答曰:「非也。」問曰:「無耶?」答曰:「非也。」問曰:「亦有亦無耶?」答曰:「非也。」問曰:「非有非無耶?」答曰:「非也。」問曰:「非是耶?」答曰:「非也。」問曰:「何故如是耶?」答曰:「以無可明之事故,是故說言無始無明故。」空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體用則空,  譬如角無,
 如是道理了,  是故說言明。

論曰:空無明者,體用俱空,故名為無。如是道理明了現前,故名為明。譬如角本來無體,一切人眾皆悉現知。無始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無所有事,遍計所執性故。具足無明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染淨一切法,  通出生增長,
 以此因緣故,  建立具足名。

論曰:言具足者,根本無明能生一切染淨諸法,令增長故,立具足名。佛性解脫契經中作如是說:從無明種出覺知樹,從覺知樹出功德智慧華,從兩輪華結法身解脫果,乃至廣說故。如是六種根本無明,於論文中明了說故,安立配屬且略而已。且暗無明,名字差別其相云何?契經異說其數幾有?頌曰:

 總有十種名,  契經異說故,
 見一處住地,  或報恩無盡,
 或無始有終,  或無等等生,
 或生得觀滿,  智礙及不覺,
 覺了與子藏。  如是十種名,
 隨義用差別,  唯一暗無明。

論曰:凡集一代種種契經,總有十種。云何為十?一者見一處住地、二者報恩無盡住地、三者無始有終住地、四者無等等生住地、五者生得住地、六者觀滿住地、七者智礙住地、八者不覺住地、九者覺了住地、十者子藏住地,是名為十。如是十名唯是一體,隨義用別,應審觀察。見一處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圓滿般若慧,  現見一法界,
 無明體頓斷,  故名見一處。

論曰:金剛心還,智慧未滿、福德微少,不達一心中實處故,根本無明猶未出離。而率萬行到果位時,始覺般若分明顯了,本有功德具足圓滿,現見一中法界之心安立住處,根本無明頓斷無餘,是故名為見一處惑。光嚴童子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有惑,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十地菩薩所不能斷,謂見一處無明住地。如是住地,證一法界清淨覺者乃所能斷故。報恩無盡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量一切佛,  報無明之恩,
 盡未來無窮,  故名恩無盡。

論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報無明恩,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所以者何?一切覺者無明作無為因,具足莊嚴法身果故。本來清淨契經中作如是說:文殊師利則白佛言:「世尊!無量劫中不惜身,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圓滿行因莊嚴性海,喜樂自在德用無礙。何因緣故作如是言:『我有多恩,盡未來際不能盡報。』」佛言:「我由無明以之為質成正覺道,是故我說有極重恩,於塵劫中報恩不盡。」以此義故,無明住地亦名報恩無盡住地故。無始有終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却過去無際,  進未來有盡,
 以此因緣故,  名無始有終。

論曰:根本無明若却過去無其本際,名為無始;若進未來必有間斷,名為有終。般若波羅蜜中作如是說:始覺淨智有始無終,無明住地無始有終故。無等等生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過恒上煩惱,  無前後一時,
 具足出生故,  名無等等生。

論曰:根本無明有勝力故,過於恒沙諸上煩惱,無有前後一時俱生,是故名為無等等生。自體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天魔波旬於大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無等等出生大力住地亦復如是,麁細前後無有前後,一時生長故。生得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生謂三種生,  得謂立成就,
 無明彼成立,  故名為生得。

論曰:所言生者,所謂即是三種生相。所言得者,即有二義。云何為二?一者建立義、二者成就義。根本無明能善成立彼三種相,是故名為生得住地。十種妄想契經中作如是說:據子子轉生得住地,非據自體名為生得故。觀滿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根本無明體,  金剛還不盡,
 當待果滿位,  故名為觀滿。

論曰:根本無明,金剛心還猶存不盡,當待滿位永斷無餘,是故名為觀滿住地。無上菩提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待究竟道,名為觀滿;諸戲論識隨位漸除,名為觀分故。智礙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礙一切種智,  逆世間通達,
 相違過極重,  故名為智礙。

論曰:根本無明漠冥極暗,一切種智顯了極明,如是明暗相違過失極重深故,是故名為智礙住地。甚深因緣契經中作如是說:煩惱礙與正體智,相違過極建立為障;般若慧礙與後得智,相違過重建立為障,乃至廣說故。不覺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從無始已來,  備三身菩提,
 圓四德涅盤,  不能覺不覺。

論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具足三身圓滿四德,自性清淨遠離繫縛,而由無明不知不覺,是故名為不覺住地。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般若無知,諸戲論識即是知無。根本無明即是不覺。所以者何?不覺覺故,乃至廣說故。覺了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十地非境界,  凡小亦非境,
 唯大覺者了,  故名為覺了。

論曰:根本無明,十地菩薩未能盡知,何況凡小能善知之?唯大覺者窮了無餘,是故名為覺了住地。寶積契經中作如是說:唯佛境界,非餘能知,覺了無明故。子藏住地者,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明藏大海,  攝持上煩惱,
 譬如種持子,  故名為子藏。

論曰:無始無明攝持煩惱令得住止,譬如諸種持隱顯子,是故名為子藏住地。本業契經中作如是說:子子種藏,譬如天網故。何因緣故皆名住地?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無明力大故,  住持諸染法,
 如地持四,  故名為住地。

論曰:根本無明其力最大,能善住持一切染法,譬如大地有勝力故持四重擔,故名住地。云何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是名為四。勝鬘契經中作如是說: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乃至廣說故。

已說異說相應契當門,次說隨次別釋散說門。所言不覺義者者,總標本末一切不覺。自此已下作釋略示。於是初釋根本不覺,次釋分離眷屬不覺,本廣末略,應審觀察。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者,即是顯示根本不覺之起因緣。根本不覺,何因緣故得起而有?因不如故得起而有。何等法中而不如耶?謂三法中而不如故。言不如者,當有何義?謂違逆義故。云何三法?一者實知一法、二者真如一法、三者一一法,是名為三。實知法者,謂一切覺,即能達智。真法者,謂平等理,即所達境。一心者,謂一法界,即所依體。於此三法皆違逆故,無明起。是故說言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彼三種法,皆守一中終不捨離,故通名一。自此已下眷屬略示。而有其念者,即是顯示分離無明,謂本已立一切眷屬皆得有故。自此已下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歸德成幻力無力門、二者妄顯真力無力門。歸德成幻門者,一切無明若剋其本無自體相,依止本覺而得成立。譬如迷道路人依道路故迷,若離道路,無迷亂事故。如本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即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即無不覺故。攀妄顯真門者,法身般若不能自顯,當待不覺然後方乃讚揚名義具足現前。譬如勇猛丈夫伏諸軍眾,然後方乃得高勝位故。如本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故。

已說根本無明住地門,次說眷屬無明住地門。此決擇中自有二重。云何為二?一者顯示微細眷屬門、二者顯示麁重眷屬門。初門云何?

本曰: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不動,動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無境界。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二重。云何為二?一者總標略示門、二者標釋俱成門。第一門言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者,即是顯示相承賴本體之氣力故而得成立,復彼本體為受相之枝養故而得止住。譬如父子互相為因得成立故,是故說言相應不離。若如是說,八地已上諸菩薩等,應斷無明同妙覺耶?是事不爾。雖斷麁相,微細三相猶未斷故。自此已下釋第二門。此三相中第一業相,能見所見無有差別,心王念法不可分析,唯由精動隱流之義故名為業。如是動流只由不覺,若覺不動,動即有苦。所以者何?業相之初果不離無明之初因故。如本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不動動有苦,果不離因故故。第二轉相,以業相念為所依故,轉作能緣流成了相。若無業相動念之分位,當無了別轉相之見分,依此動作彼轉名為轉相。如本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即無見故。第三現相以了別轉為所依故,戲論境界具足前,所緣相分圓滿安布。若離了別見識之分位,即無所緣境界之塵相,依此見分現彼相分。譬如依明鏡故現諸色像名為現相。如本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故。如是三相,雖名字別,示本識,前決擇中已廣說故。此中三相,初能及所同體無別,中唯能見則無所見,後能與所具足圓滿。根本無明復有何別?此何所疑?無明自體不明了故。所謂若言心體無動,就此時故名無明者,此事即不然。所以者何?三者分言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故。若言動是業識分位非無明者,此事亦不爾。所以者何?校量分言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故。動起二文皆就業識作如是說,非彼無明。所以者何?能動能起根本無明,隨動隨起即是業識,以此義故無相違過。若爾,根本無明自體,如何能動心體能起諸念?此處難了,十地非境、三賢不量,唯佛窮了,不可妄說。然依經說,假言強稱,但曰不覺。得有因緣,次決擇中自當顯說。業相細念能所未分,相及境界不可分別,何因緣故立動名字釋業相耶?此事亦復不可妄說,唯依經說作如是言:業相本識,無能了作、無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別,唯由精動隱流義故,名為鍵摩而已。若有眾生須種種辭,綺語此處、咄哉終日,不堪了說。

已說顯示微細眷屬門,次說顯示麁重眷屬門。

本曰: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繫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

論曰:如是六相,皆意識地,非餘識法。所以者何?大本經中如是說故。此決擇分當釋何經?謂楞伽經。彼契經中當何說耶?謂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眾華果。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依此經文作解釋故,起六相文。今此經文為明何義?謂欲顯示現識之海性自常住,為彼六塵境界之風所動故。七種轉識現識之體以為內因,六塵境界以為外緣,興盛六種麁重相故。如經: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云何名為境界之風?其風形狀當如何耶?謂青黃等種種顯色,能起眼識。珂等珠出現種種勝妙音聲,能起耳識。檀乳等香布種種芬芬香氣,能起鼻識。木羅石蜜諸安觸著和合種種善美樂具,能起身甘淡等味隨其所應出種種味,能起舌識。現在之華未來之果種種法塵,隨為彼識所緣境界,能起意識。今此文中舉塵取識,應審觀察。彼末那識,即是意識微細分位,無別體耳。如是六塵能動心體令使散亂,譬如猛風故名為風。如經: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眾華果。

如是七識及與藏識,同耶異耶?非同非異,離二邊故。譬如日與光明、水與波浪,非同非異。七識藏識非同非異,義亦如是。如經: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如是七識從何處所來入藏識作七種數,流轉起動無斷絕時?如是七轉識,不從內來、不從外來、不從中來,唯藏識體變作七識,譬如海水變作波浪。如經: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如是現識及七轉識八種心識,唯有生滅無常相耶?亦有實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識從無始來,三際不動、四相不遷,真實常住、自性清淨,不壞之相具足圓滿無所闕失。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無有二相,無二相故唯是一相,唯一相故亦是無相,皆以無相故無相亦無相。如經: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此楞伽經凡明幾識?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略說門、二者廣說門。如是二門中,三本各異說。云何異說?謂一本分流楞伽契經作如是說: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廣說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識。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又一本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說:大慧!略說有四種識,廣說有七種識。云何為四?謂業識、轉識、現識、分別事識。如是三經直是真說,當應歸依何等楞伽?因緣楞伽、沙羅楞伽、尸多楞伽等此四種經,即是偽假說,故不可歸依。今當依彼十萬六千嗢拕南頌大本楞伽,三經異相安立會釋,如其次第應審觀察。初契經中第一真識,直是根本無明所熏本覺真心。第二現識,直是現相阿梨耶識。第三分別事識,直是意識麁分,意識細分即末那故。何故此經意識細分末那陀識?三細之中,業識、轉識且略不示,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舉兩顯三備數門、二者率上達下備數門。初門云何?謂舉麁強顯細劣故。此義云何?三細中麁是現識,於七識中強是意識。舉麁現識顯細業轉,唯言現識;舉強意識示劣末那,唯言意識,是故言略而義圓耳,是名舉兩顯三備數門。後門云何?謂渾前後滿名字故。此義云何?經上文言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第一轉相,即是三細所攝轉識。第二業相,即是三細所攝業識。第三真相,即是意識細分所攝之末那識。率此經文文,圓滿名字義理具足,是名率上達下備數門。此契經中八種識者,阿梨耶、末那、意識及五識身,是名為八。何故成八?一意識中分七種故。中契經中第一了別識,直是現相阿梨耶識;第二分別事識,直是意識,義如前說,同說末那。彼初經中名言真相,此中經中智相識者,異名同義。末那位中始有慧數,分別於塵名智相識。如是智識所緣境中,作真實之相解而轉,故名真相。此中八識比前可知。後契經中四種識法,文相明故且略不說。言七識者,末那意識總為一故,麁細雖別唯一識故。法界法輪契經中作如是說:第六意識分別六塵境界時,中必依末那為所依根方得生起。是故意識當是能依,彼末那識當是所依。能依所依不能一種,何故今說一體無別?經意別故,無相違過。謂彼經中立別種故,今此經中立同種故。以何文故,分明現知分別事識,不依末那而得生起?楞伽經中明了說故。彼契經中云何說耶?謂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說:大慧!了別事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差別,迭共為因。又一本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說: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為因。由此文故,明知意識唯以現相阿梨耶識為內所依,生起動轉不依末那。復次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妙嚴菩薩則白佛言:「麁相意識、細相意識,以何為因、以何為緣相續而轉?」佛言:「如是麁細意識,以現鏡識而為其因,以六塵境而為其緣,相續而轉故。」以此義故,第七末那緣六塵境為所緣轉,義已成立。何以故?經伽他中作如是說:境界風所動,七識波浪轉故。復次若有眾生,經現識者即末那,是故意識以之為因。咄哉此言,不可指南。

已說經本,次釋論文。即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標略示門、二者標釋俱成門。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者,即是初門。此文為明何義?謂為顯示彼一意識六種麁相,現鏡識中六塵境界以為起緣,現鏡識體以為依因,得相續具足轉故。若爾,何故唯言以境界為緣,不說以彼本識為因?義相顯故,且略而已,其理非無。若爾,現識即應末那,為彼意識親所依故,猶如意根。解釋此義即有二意。云何為二?一者遮意、二者許意。遮者,遮別種故。許者,許阿梨耶、末那故。如是疑難,至大末那決擇分中其理自顯。自此已下釋第二門。此六相中,第一二相即是法執,第二二相即是人執,第三二相即是業因果報別相。復次初二,地上所斷;中二,三賢所斷;後二,十信所離。復次初二則是細相,後有四相則是麁相。復次初一則是細相,後有五種即是麁相。復次初五則是細相,後一麁相。復次六相皆是麁相。復次六相皆無細相亦無麁相。如其次第應審思惟。

已說顯示麁重眷屬門,次說示無明有決疑門。

本曰: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直示得有門、二者釋相決疑門。初門云何?頌曰:

 譬如見樹木,  當知有種子,
 見諸上煩惱,  知無明亦爾。

論曰:譬如有人見林樹等,決定當知有其種子。見諸煩惱,知無明有,義亦如是,如本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故。後門云何?謂有眾生作如是疑:無明唯一,染法無量,豈一無明生諸煩惱?起不信心。若決彼疑,應作是言:譬如種子唯一,出生無量無邊華果枝葉等一切類。根本無明亦復如是,唯一無明,能生一切無量無邊煩惱染法。以何得知一切煩惱皆無明生者,由彼諸染法皆不覺相故。若須是言,彼疑便決,如本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從上已來本上無明略釋已焉。自此已下總蘊一切淨諸法,更作同異之二種門,表示造論真實本意。其相云何?

本曰: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云何為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羅中依於此義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盤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異相者,譬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論曰:即此文中故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同相門、二者異相門。為明何義故建立同相門?為欲顯示一切諸法,唯一真如,無餘法故,當真如門。為明何義故建立異相門?為欲顯示唯一真如作一切法,名相各別,義用不同故,當生滅門。如是二門,依何契經所建立耶?謂文殊師利答第一經。彼契經中當何說耶?謂彼經中作如是說:佛問文殊:「汝久遠來恒無休息,普遍遊行十方剎中,見何殊事?」文殊答曰:「我久遠來不見餘事,唯見微塵。」又佛問言:「汝百年中居于輪家,不見種種瓦器相耶?」文殊對曰:「我唯見,不見瓦器。」又佛問言:「汝實不見地水火風、山川林樹等種種相?」文殊對曰:「我實不見如是等相,唯見微塵。」如是如是世尊問詰、文殊答曰,至一百數,佛問文殊:「見微塵耶?」文殊對曰:「我久遠來不見微塵。」爾時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是大士,能覺一相。能覺一相,即無相法。文殊師利!汝一仁者非如是覺。依一相門,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盤菩提之法,乃至以智相無可見故。」馬鳴菩薩依彼經文立同相門,文相明故不須重釋。異相門者,彼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身子:「汝見土,作何心見?」身子答曰:「我見此土,山川林樹、沙礫土石、日月宮殿舍宅等種種相,各各形相名字差別不同。」佛言:「汝智慧力下劣狹少,心有高下,見如是異。唯汝一人非如是見,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乃至諸法亦復如是。真妄互熏染淨相待,功德過患形相名字各各差別,隨凡夫心所立名相有而實,皆幻化法。」乃至廣說。依此文故,尋義之述立異相門,文相明故不須重釋。此二門中,所存初門應審思惟。從上已來釋本分中是心生滅字句已焉。自此已下直釋因緣。

本曰: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此意復有五種名。云何為五?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二者名為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攝義顯宗生解門、二者隨文散說決疑門。初門云何?此中因緣有其二重。云何為二?一者不相應生滅因緣、二者相應生滅因緣。初重因緣其相云何?頌曰:

 彼根本無明,  是隨緣本覺,
 各因緣具足,  為三不相應,
 正作因緣故,  細生滅因緣,
 更作意觀察,  應審其義理,

論曰:根本無明隨緣本覺,各各因緣二義具足,能為三種不相應染正作因緣,是故說言微細生滅之因緣門。具足形相,散說門中其理自明。次重因緣其相云何?頌曰:

 現鏡識自體,  六塵境界相,
 為三種相應,  能作因緣故。

論曰:現鏡識體六塵境界,如其次第,為彼三種相應染法能作因緣,是故說言麁重生滅之因緣門。現識體中又有緣義,應審思惟。復次更有二重因緣。云何為二?一者本遍因緣、二者末遍因緣。言本遍者,舉無明及本覺心,望於六麁相,有因緣義故。言末遍者,舉業轉相望於三相應,有因緣義故。復次更有二重因緣。云何為二?一者上下因緣、二者下上因緣。言上下者,無明為始、果報為終,下下與力不越其數,作因緣故。言下上者,果報為始、無明為終,上上與力不越其數,作因緣故。復次一切有為生滅之法剎那不住,無因無緣故。復次因緣之法空而無主,其實自性不可得故。復次不可得法,不可得亦不可得故。如其次第應審思擇。

已說攝義顯宗生解門,次說隨文散說決疑門。此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總標門、二者廣釋門。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者,即是初門。此文為明何義?謂欲顯示所依能依之差別故。云何所依?謂本覺心。云何能依?謂即眾生。言眾生者,當何法耶?謂意、意識。何故意及意識名為眾生?意及意識,一切眾染合集而生,故名眾生。而無別自體,唯依心為體,是故說言依心而轉。

已說總標門,次說廣釋門。此中二品,先說末那轉,後說意識轉,文相可見。此義云何者,總問二轉。自此已下作釋散說。此意轉門依何契經所建立耶?謂顯了經。彼契經中當何說耶?謂顯了契經中作如是說:種種心識雖有無量,唯末那轉,無有餘法。所以者何?是末那識具足十一義,無所不作故。彼契經中十一義名,略不別說,是故論者具舉十一種之別名分明顯示。云何名為十一種名?一者根本無明、二者業相、三者轉相、四者現相、五者智相、六者相續相、七者業識、八者轉識、九者現識、十者智識、十一者相續識,是名十一。如本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此意復有五種名,廣說乃至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故。本地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末那識具十二轉者,所依本覺以為一故。相識兩字何差別故,更加其數別建立耶?甚大別故。云何差別?謂一切諸眷屬染法,皆悉各各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神解義、二者暗鈍義。神解義者,據從本覺流轉邊。暗鈍義者,據從無明流轉邊故。依初門故建立識名,依後門故建立相名,二門差別應如是知。何故如是?所言識者,解了義故順於本覺。所言相者,背本義故順於無明。是故常住佛性契經中作如是說:以何得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答曰:一切眾生皆有心識故,當知有佛性。何以故?佛名覺者,能善照達一切法故。眾生身中有此覺者故,是故一切眾生得有了別識耳故。以何義故名為意耶?謂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根義、二者身義。言根義者,能生義故。言身義者,依止義故。以何義故,根本無明隨染本覺各具因緣?互相望故。此義云何?謂舉本覺及與無明望於三識,本覺為因、無明為緣。同舉彼二望於三相,無明為因、本覺為緣。所以者何?以由親為因、由疎為緣故。何故上言分別智相及相續相意識細分,今此文中末那識攝?為欲成立末那意識,唯是一體無二別故。若爾,何故略去麁分不以為意?約實皆意,而理盡故且略而已,是故經言無所不作。然別建立意識轉者,為欲建立能依所依之法門故,舉此決擇三相,末那應廣通達。復次為欲顯示阿梨耶識非定阿梨耶、末那非定末那、意識非定意識。以無定故,藏識末那、末那藏識,意識藏識、藏識意識,亦皆藏識、皆是末那、皆是意識,亦復皆非。如是無定故皆是無常,無常故非真實,非真實故皆是幻化,以幻化故自性空無,自性空故決定寂滅,寂滅故寂滅亦寂滅故。金剛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思議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九相空無,有空無有、無空無有。」乃至上文言佛言見則為妄。何以故?一切萬有無生無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見故。

已說隨文散說決疑門,次說相續業別門。

本曰: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復能成就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論曰:此相續識即有三義。云何為三?一者攝前不失義、二者感果成就義、三者妄慮遍緣義。初義云何?此相續識而能發起潤業煩惱,住持過去無明所起一切種種善不善業,而能令作成果力用故,如本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中義云何?此相續識又能發起潤生煩惱,而能令使已成辨業,決定果報安立屬當故,如本復能成就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後義云何?此相續識攀緣轉廣分別更強,緣已知境發樂不樂之心,對現前境增愛不愛之心,緣未知境不了妄計故,如本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故。如是此識連續生死令不斷絕,是故名為相續識焉。

已說相續業用差別門,次說唯心轉諸法門。

本曰: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論曰:此文為明何義?為欲顯示一切諸法唯心迴轉,無餘法故。所以者何?隨心有無,諸差別法有無有故。諸法唯心,此心有耶?如是心法亦不可得故。若爾,唯是心義,云何成立?此亦心故,以何現知?經文明故。云何說耶?謂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故。復次由心不可得之句故,成立大空之義。由無心之心量句故,成立幻差別之義。復次由大空之義故,諸法得成。由幻差別之義故,空理得顯。復次由相觀故無定二事,無二事故不成一事,無一事故不成亦不成。如其次第應審觀察。

已說廣大末那轉相門,次說分別事識轉相門。

本曰:復次言意識者,即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擇假者同分門、二者生起麁重轉相門、三者建立名字差別門、四者顯示安立所依門。揀擇假者門者,舉三種凡夫揀地上聖故。云何三凡?一者無根盲聾凡夫、二者毛頭難角凡夫、三者金剛不變凡夫,是名為三。如本依諸凡夫故生起麁重門者,若據聚諸眾生,常興戲論分別之識,取著一切種種境界,轉轉深厚無有邊際、無有始終,常恒增長無斷絕故,如本取著轉深故。若據不定聚諸眾生,雖覺滅相定是不善起不作意,而人空智未現前故,緣諸境界及身分等,計我我所堅執不捨故,如本計我我所故。若據三賢位諸眾生,雖已成就人空般若、覺異相夢,而真法空智猶未現前故,起種種著堅執法實,隨事思慮不能通達平等正理故,如本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故。建立名字門者,即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所依微細名字、二者所依麁現名字、三者隨順境界名字,是名為三。初名云何?此識依彼微細末那以為止根而得安立,故名意識,如本名為意識故。中名云何?此識依彼眼等五根以為止根分別五塵,是故亦名為分離識,如本亦名分離識故。後名云何?此識緣事之境界而轉分別,未以如理為自境界,是故名為分別事識,如本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故。顯示所依門者,見修二惑熏於本識,由此熏力麁分意識建立,增長相續恒轉得住持故,如本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故。

從上已來生滅因緣決擇已焉。自此已下顯示因緣殊勝不可思議之相。

本曰: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知盡,唯佛窮了。何以故?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二者不斷相應染,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捨得淨心地,究竟離故。三者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地盡得,入如來地能離故。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言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不同知相緣相故。又染心義者,名為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無明義者,名為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此義云何?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不能得隨順世界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論曰:即此文中故有五門。云何為五?一者舉人顯示殊勝門、二者顯示緣決疑門、三者舉障示治配當門、四者顯應不應差別門、五者立二礙別障用門、是名為五。第一門中即有三人。云何為三?一者分滿俱絕人,邪定凡夫一切二乘,愚癡深故、智慧劣故,如本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故。二者有分無滿人,五十位人,始覺般若未圓滿故,如本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知盡故。三者有滿無分人,佛果位中大圓鏡智遍現前故,如本唯佛窮了故。是名為三。

已說舉人顯示殊勝門,次說顯示緣決疑門。此中有二意。云何為二?一者常無常門、二者無常常門。言常無常門者,自相本覺之心,從無始來決定常住,體性不變,無非無常時、無非變化處故,如本何以故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故。言無常常門者,此本覺心,從無始來常恒無常,常恒變異,無非常住時、無非不變處故,如本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故。是故此義唯佛能知者,總結殊勝。自此已下更以二句釋上二句,文相可見。

已說顯示緣決疑門,次說舉障示治配當門。即此門中自有二意。云何為二?一者隨轉對治分位門、二者根本對治分位門。隨轉對治門者,六種隨相如其次第,發心為初、妙覺為後,隨應離故。如本染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廣說乃至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地盡得入,如來地能離故故。根本對治門者,大力無明極喜為初、妙覺為後,隨應離故,如本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極喜地中,根本隨相、對治形相當如何別?謂後得智之所斷者名為無明,及正體智之所斷者名為隨相,應如是知。如說極喜,上一切地亦復如是。

已說舉障示治配當門,次說顯應不應差別門。云何名為相應義耶?言相應義者,所謂心品及念法異。云何心品?所謂本覺隨染之心。云何念法?所謂直依無明生長妄法。以何義故名為相應?謂相與力故。如是二法何故名異?本各別故,如本言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故。念法之依染、心品之依淨,如是各各差別,猶如水火,何故言成相應義?知相緣相合契同故。云何名為知相契同?心品念法不相捨離和會轉故。云何名為緣相契同?如是二品所緣同故,如本依染淨差別而知緣相同故故。大本金剛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三種相同,異故成同,若同不同故。若爾,何故部宗契經中作如是說:三種麁染二義故轉。云何二轉?一者相違轉、二者隨順轉,乃至廣說。逆上順下作如是說,無別意趣。不相應義相應相違,應審觀察。

已說顯應不應差別門,次說立二礙別障用門。彼煩惱礙多散動性,是真如智直寂靜性,如是相違故立為障,如本又染心義者名為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彼智慧礙之性,是作業智聰明之性,如是相違故立為障,如本無明義者名為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此義云何下顯示其因緣,應審思擇。二障二礙復有何別?立二障門據一向斷,立二礙門據斷不斷,應如是知、應如是觀。從上已來因緣殊勝決擇分已焉。

卷第四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