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摩訶衍論卷第一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0591c28] 蓋聞月鏡日珠居爰山王禪宮,履於雙道, 遊于百國,乘於等觀,達於恒剎,舉極喜 之珠[玨/(冗-几+(樂-白+〡))],窺寂滅之靈宮。噵聞在昔而猶弗 覺,其百恒之區惘惘想想,方于時始釋矣。 前聞街巷之稱聲,佇教化之期,見像跡之 虛形、瞻風散之界後,果面摩尼寶藏之區 至于東境,當因陀羅網之珠得于沙界, 溢喜於內獲之心乎,祇園之蓮坐棄來 以企龜鏡;盈慶於外瞻之目乎,望舒之涌 臺勿返以欽星岸歟。朕方解茂花因於七 覺之寶林,植蓮種於八德之珠池。却歡往 向,即急來後。加以金輪東方自來,應于威 門之區,道王之偈先冊,珠鏡山虛已降。至于 沙界之面、摩耶之文,曾記以未來八萬而輪 之駕東,及過去五百而覺之珠南至矣。其為 教也,於觀音中乞眼手之暇,而矚搜過 恒之教門。其為義也,於尸迦中借珠網之功,而曜羅塵數之義理。以馬鳴聖光明之 德,于時具顯。龍樹大士妙雲之瑞,于方圓 啟,洋洋肅肅,自非結僧那于山林中,植 雙因于香池中,誰懸演水之珠蓋於彌勒已 前,敷服膺之祕軌於釋迦已後哉!釋摩訶衍論者,斯乃窮性海之源密藏,罄行因之 本淵詞,以輪星而過乎月珠,君子莫識 其旨歸;以錦華而達于日域,和疇莫測其 涯際,可謂一山界中在兩日月,一天下中 在兩皇帝。朕聞其梵本先在于中天竺,遣[馬*夷]奉迎,近至東界。以弘始三年歲次星紀九 月上旬,於大莊嚴寺親受筆削,敬譯斯論。 直翻譯人筏提摩多三藏,傳俗語人劉連陀 等,執筆之人謝賢金等,首尾二年方繕寫畢 功。兩曜之面圓臨,群星之目具舒,江河之水 澄淨,大海之瀾泰然,朕未及詳。出金輪於 坤之上,入妙高於掌之內,細哉喜門周于法 界,大哉靜室入于毫端。厥若斯理,絕稱歟 爰翰牘,離像歟爰彩畫。語則淨名朕呵,談 則善吉朕吐。然而噵言住絕理于諷誦,止 爽詞于默然,破其臺觀莫弘大虛,滅其鏡 玉勿釋像跡,朕將無以。于[(迷-(這-言)+└)*下]月文請于 龜免翰借,輒申鄙製爰題序云。
頂禮圓滿覺, 覺所證法藏,
并造論大士, 及諸賢聖眾。
欲開隔檀門, 權顯往向位,
利益諸眾生, 分報師恩故。
[0592b21] 論曰:今造此論重釋摩訶衍,為欲顯示 自師其體深玄、其窮微妙,未得正證未出 邪行,漠漠冥冥,實絕窺[穴/(烈-歹+(跳-兆))](莫昉反)域,超思惟 境故。或為欲令利鈍眾生開頓入門、顯漸 進位,趣入甚深所詮理故。或由師亭毒極深 重故,小分為報師大恩故。或祕觀察當來 眾生,起百千諍壞論宗故。或親聽受阿 世耶故。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須造論。
[0592b29] 已說本趣,次說論差別。論有幾數?幾論所 攝?摩訶衍論何所攝耶?頌曰:
十萬九千部, 總十論所攝,
摩訶羅、跋提、 鄔舍摩、闍他、
筏那提舍論、 阿部帝、跋摩、
呼呵、摩僧那、 鍵婆摩迦攝。
[0592c06] 論曰:凡集一代種種諸論,總有十萬九千 部焉。如是諸論總十所攝。云何為十?一者 摩迦羅論、二者跋提論、三者鄔舍摩論、四者 闍他論、五者筏那提舍論、六者阿部帝論、七 者跋摩論、八者呼呵論、九者摩僧那論、十 者鍵婆論,是名為十。摩訶衍論,如意論攝。馬 鳴菩薩所作之論,其數幾有?幾文幾義?摩訶 衍論何所攝耶?頌曰:
[0592c16] 論曰:馬鳴菩薩所作諸論總一百部,於百部 中九十九種花文論攝,餘十種論攝義論攝。 斯論寶冊十種攝義論,其名字云何?所其開 示同耶異耶?頌曰:
遍滿及歸真, 中藏與微妙,
合一并三昧, 清淨、本原論,
玄理、起信論, 建立同一相。
[0592c23] 論曰:云何為十?一者一心遍滿論、二者融俗 歸真論、三者法界中藏論、四者祕密微妙論、 五者眾命合一論、六者真如三昧論、七者心 性清淨論、八者不動本原論、九者甚深玄理 論、十者大乘起信論,是名為十。如是十論 其數雖別,而建立相同一種焉。
[0592c29] 已說論差別,次說藏差別。藏有幾數?幾藏 所攝?摩訶衍論何所攝耶?頌曰:
[0593a04] 論曰:五十一者,別因果故、表功德故、引 行者故。金剛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佛子: 「我當為汝,無礙言詞宣說開示五十因藏 及一果藏。」故或有十藏。云何為十?一者唯 立一藏總攝諸法,謂法界法輪藏。圓滿契 經中作如是說:一切眾生所有言音,莫非 如來法輪聲攝故。二者立二藏總攝諸法, 謂聲聞藏及菩薩藏。總持契經中作如是說: 法門雖無邊,不出二種藏故。三者立三藏 總攝諸法,謂加如來藏。光明契經中作如 是說:過於恒沙一切諸佛,唯當宣說聲聞 法藏、菩薩法藏、如來法藏,更無餘道故。四者 立四藏總攝諸法,謂加補特伽羅藏。道品 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子諦聽,為汝解說。仁 藏義藏禮藏智藏及與信藏,并聲聞藏及菩薩 藏、大覺法藏。所以者何?一切行者漸次轉勝 次第之法故。五者立五藏總攝諸法,謂加 天藏。天子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耶論:「不 可言說清淨報空,我為大眾廣大宣說淨 藏、人藏并二乘藏、一切諸佛大覺法藏故。」六 者立六藏總攝諸法,謂加[木*奈]落迦藏。怖畏 契經中作如是說:我不動坐分別宣說八 萬四千[木*奈]落迦藏,如前所說五種藏故。七 者立七藏總攝諸法,謂加魔羅鳩多耶藏。 班母契經中作如是說:我今實言為班母等 一億七萬三千大眾,分別宣說五萬一千三 百二種鬼神道藏,如前所說六種藏故。八者 立八藏總攝諸法,謂加鍵婆陀那跋藏。龍 王契經中作如是說:難陀龍王發八千問 問於如來,佛開十億傍生道藏,如前所說 七種藏故。九者立九藏總攝諸法,謂加器 世界藏。世界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 告樹神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欲聞者, 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所依止藏,如前所說 八種藏故。」十者立十藏總攝諸法,謂加雜 亂藏。音聲契經中作如是說:我今開示八 種雜藏,如前所說九種藏故。是名為十。如 是諸藏總攝十億八千法藏。根本三藏或攝 十藏。云何為三?一者素呾[口*藍]藏、二者毘捺 耶藏、三者阿毘達磨藏,是名為三。摩訶衍論 或諸藏攝,或唯阿毘達磨藏攝,是故頌曰 或通或別。通謂總通,別謂簡別。持其行法隨 應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也。
[0593b18] 已說藏差別,次說經差別。經有幾數?幾經 所攝?今摩訶衍論何等經為依?頌曰:
總百洛叉數, 十二部經攝,
修多羅、祇夜、 及毘伽羅那、
伽陀、憂陀那、 并與尼陀那、
阿波陀那經、 伊帝目多伽、
闍陀伽、佛略、 阿浮陀達摩、
優波提舍經, 依或通或別。
[0593b26] 論曰:凡集一代種種諸經有一百億部,如 是諸經總十二部攝。云何十二?一者修多 羅、二者祇夜、三者毘伽羅那、四者伽陀、五者 憂陀那、六者尼陀那、七者阿波陀那、八者伊 帝目多伽、九者闍陀伽、十者毘佛略、十一者 阿浮陀達摩、十二者優波提舍,是名為十 二。摩訶衍論所依本經,或通或別。通謂總通, 別謂簡別。摩訶衍論文狹句少甚極微少,何 故無量無邊契經之海通為依耶?如婆薩伊 伽諾故、如標多羅呾提故,是故無失。別 所依經其數幾有?何等名字?眷屬各幾?頌曰:
[0593c10] 論曰:摩訶衍論別所依經,總有一百。云何為 百?一者光明大覺經、二者甚深順理經、三者 金剛三昧經、四者諸法無行經、五者樹林說 法經、六者無盡一地經、七者清淨如如經、八 者自性自體經、九者大乘同性經、十者阿梨 耶識經、十一者果圓滿經、十二者虛空等經、 十三者三三昧經、十四者一心法經、十五者 本性智經、十六者真法界經、十七者攝無量 經、十八者最上極經、十九者維摩詰經、二十 者楞伽王經、二十一者中實經、二十二者無 始經、二十三者十因經、二十四者輪轉經、二 十五者慈雲經、二十六者器心經、二十七者 無位經、二十八者賢聖經、二十九者隱密經、 三十者華嚴經、三十一者大品經、三十二者 寂滅經、三十三者聖軌經、三十四者遍緣經、 三十五者熏習經、三十六者佛性經、三十七 者玄理經、三十八者楞伽經、三十九者本業 經、四十者蘊高山經、四十一者歸本經、四十 二者真修經、四十三者八德經、四十四者佛 慧經、四十五者緣起經、四十六者一體經、四 十七者自佛經、四十八者大海經、四十九者 無相經、五十者遍真如經、五十一者十種如 來藏經、五十二者三身本有經、五十三者八 識通達緣經、五十四者眾生身等法經、五十 五者諸佛無盡藏經、五十六者讚歎不善品 經、五十七者諸法同一相經、五十八者一體 大悲觀經、五十九者如如本智慧經、六十者 塵塵法界剎土經、六十一者輪轉本際經、六 十二者法界法輪經、六十三者大智本有經、 六十四者平等法界經、六十五者四相常住 經、六十六者真如一相經、六十七者流轉不 動經、六十八者寂靜涅槃經、六十九者通達 音聲經、七十者如來自相經、七十一者夫人 經、七十二者法門經、七十三者八喻經、七十 四者中在經、七十五者總持經、七十六者不 動經、七十七者兩智經、七十八者道智經、 七十九者本覺經、八十者大無量經、八十一 者自然本果經、八十二者甚深法藏經、八十 三者一道清淨經、八十四者十種妄想經、八 十五者法門顯了經、八十六者境界圓滿經、 八十七者光明實智經、八十八者因果同體 經、八十九者心神不空經、九十者真智無生 行經、九十一者無礙解脫經、九十二者隨緣 增長經、九十三者法性實際經、九十四者廣 大虛空經、九十五者本因緣起經、九十六者 諸法無為經、九十七者本來清淨經、九十八 者修行道地經、九十九者不修具德經、百 者摩訶薩雲若經,是名為百。如是百經眷 屬,如次初半各百、後半各千。舉經之目屬 論之綱,下當隨文開示現說。
[0594b02] 已說經差別,次論當造人。契經異說其數 幾有?今馬鳴師何所攝耶?頌曰:
[0594b06] 論曰:凡集一代諸契經中種種異文,總有六 種。云何為六?一者大乘本法契經中作如 是說:無上大覺尊說入涅盤緣,馬鳴菩薩 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向佛世尊而說偈言:
「大慈滿足無上尊, 無邊劫海備萬行,
唯慈悲群生類故, 而佛自言入涅盤,
我及一切諸大眾, 冥冥而亂失心神。
大慈滿足世尊尚, 棄自子等往異界,
況我慈悲未滿足, 隨佛往異界誰謗?」
[0594b16] 爾時馬鳴說此偈已,覩佛眼睛徐自命終。 二者變化功德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 告馬鳴言:「我滅度後三百餘歲,汝當承我 加力,以種種方便法利益安樂末代眾生。 若我不加力,汝當不能自。」三者摩訶摩耶 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滅後六百歲已,九十 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毀滅佛法。有一比 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 輩。四者常德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佛滅度 後八百歲中,有一智人名曰馬鳴,或外道 眾或佛家眾,破諸外道建立佛法。五者摩 尼清淨契經中作如是說:佛涅盤後一百 餘歲,馬鳴大士出現於世,守護正法安立 佛幢。六者勝頂王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成 道第十七日,有一外道名曰迦羅諾鳩尸 摩,變化其身作大龍王,出現八萬六千頭 八萬六千舌,一時發起八萬六千相違難問 問於如來,如來則作三重答說通彼切難。 於是龍王又作十重問問於如來,如來則 作百重答說通彼切難。如是問答已,佛告 龍王言:「善哉善哉!馬鳴沙門。為護法城故, 以破壞相建立佛法。耐也耐也,常如是修、 常如是行,勿小遊行,普遍遊行。」於是龍王 以其本形捨畜生相,無上尊前頂禮和南,歡喜之貌向佛世尊而說頌言:
「善哉善哉言, 經聽於我耳,
假耶實耶自, 極疑於我心。
我非畜生身, 我非外道眾,
而贊化為生, 變化如是形。
世尊如鏡知, 我沒於是界,
出於餘世界, 如教普遊行。」
[0594c18] 爾時馬鳴說此偈已,如入禪定入於寂室。 是名為六。如是諸經各各別說,隨機現應 無相違過。馬鳴菩薩當何位人?何城誕生? 何因馬鳴?頌曰:
[0594c24] 論曰:馬鳴菩薩,若剋其本大光明佛,若 論其因第八地內住位菩薩。西天竺誕生, 盧伽為父、瞿那為母,同生利益。過去世 中有一大王名曰輪陀,有千白鳥皆悉 好聲,若鳥出聲大王增德,若不出聲大 王損德。如是諸鳥若見白馬即出其聲, 若不見時常不出聲。爾時大王遍求白馬 終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道眾此鳥鳴者, 都破佛教,獨尊獨信。若佛弟子此鳥鳴者,都 破外道教,獨尊獨信。」爾時菩薩用神通力, 現千白馬鳴千白鳥,紹隆正法令不斷絕, 是故世尊名曰馬鳴。
[0595a07] 已說人別相,次唱本作釋。
[0595a07] 本曰:
[0595a10] 論曰:此一頌中則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 總攝一切眾命門、二者歸向圓滿大覺門。
[0595a12] 總攝門者,通攝一切十方界中所有眾生眾 命根故,如本命盡十方故。
[0595a14] 歸向門者,用如是眾命歸契於滿足大慈 悲人故,如本歸最勝業遍智色無礙自在救 世大悲者故。論師舉幾德讚歎大覺尊?各 其相云何?頌曰:
總八萬四千, 四十八種德,
最勝等各十, 智無礙各四,
及八萬四千, 色相差別故,
功德雖無量, 終不出此數。
[0595a22] 論曰:馬鳴菩薩總舉八萬四千四十八種功 德,奉仰讚歎無上大覺。佛果滿位中功德 淨品雖有無量無邊,而終不出此數量,是 故馬鳴菩薩總相讚歎。云何為八萬四千功 德?色相差別故成八萬四千。云何為四十? 最勝業遍各十種,故成四十數。云何為八?智 及無礙各有四種,故成八種。云何為十最? 一者超過最,遠離二乘地故;二者出離最, 永離三界域故;三者對治最,頓斷四住地 故;四者厭患最,已過五蘊聚落故;五者離 愛最,永別六道岐故;六者威德最,勝退七 惡軍故;七者兵眾最,皆盡八邪林故;八者 智慧劍最,決斷九結絆故;九者解脫最,斷 除十纏繩故;十者勇猛最,摧伏九十六種諸外道故。是名為十最,於契經中十種第 一。云何為十勝?一者力勝,具足十力故;二 者無畏勝,具足四無畏故;三者不共勝,具 足十八不共法故;四者道品勝,具足三十 七道品故;五者變化勝,具足百千種變化 故;六者言音勝,具足八十八梵音故;七者 端嚴勝,具足三十二種丈夫相故;八者吉祥 勝,隨作境界處出生增長功德善根故;九 者難得勝,於三界中獨尊一故;十者住處勝, 所居宮殿以九萬八千微妙圓滿而所莊 嚴故。是名為十勝,於契經中十種殊勝。云 何為十業?一者自然業,所作自在故;二者平 等業,教化利益無差別故;三者相應業,隨 機出現故;四者具足業,圓滿福智二資糧 故;五者無盡業,無邊際故;六者同生業,隨 趣受生故;七者無著業,遠離塵累如蓮華 故;八者依止業,作歸依處如大地故;九者 無厭業,攝生無窮如大海故;十者通達業, 無有障礙如虛空故。是名為十業,於契 經中十種作用。云何為十遍?一者根遍,佛諸 色根各各一一根周遍法界故;二者識遍,佛 諸心識無所不達故;三者境界遍,圓智所緣 無分界故;四者壽命遍,不可思議故;五者 眷屬遍,不可測量故;六者功德遍,一一功 德等虛空界故;七者慈悲遍,無簡擇故;八 者言說遍,佛言音聲無所不至故;九者證 遍,無所不窮故;十者無等遍,無與等故。 是名為十遍,於契經中十種周遍。云何為 四智?一者光明無盡藏智,能出生十億一千 智慧門故;二者一味一相智,通達恒沙一切 諸法無差別故;三者大悲無邊智,隨起一 化遍滿一切十方世界故;四者無為寂滅 智,遠離一切起動作業故。是名為四智,於 契經中四種圓滿智。云何為四無礙?一者 法無礙,了知諸法實相實性故;二者義無 礙,了知諸法共差別相及生滅相故;三者辭 無礙,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故;四者樂說無 礙,發無邊言說契經海次第不斷絕故。是 名為四無礙,於契經中四種解脫智。自在 之言皆通於上,故不別釋。色相名義如大總 持中廣顯說。已說覺寶,次說法僧。
[0595c18] 本曰:
[0595c21] 論曰:此一頌中復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 體攝一切眾身門、二者總達法藏僧伽門。體 攝門者,盡攝一切無量眾生生滅流轉無常 身故,如本彼身體相故。總達門者,以如是 眾身總達於諸甚深法藏一切如實修行者 故,如本及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修 行故。等言總通和南之意。論師依幾法僧而 和南耶?其相云何?頌曰:
[0596a02] 論曰:馬鳴菩薩總歸依於十四德處,十僧四 法各差別故。云何為十僧?十地差別故。云何 為四法?教、理、行、果各差別故。法謂教法,所 謂隨順機根一切契經之海。性真如謂理 法,於一切法體性平等,離虛妄之假、絕 執著之實故。海謂果法,於妙覺果萬德圓 滿無有窮盡,如大海故。無量功德藏謂行 法,六度萬行淨品眷屬不可思議,超過數量 故。如謂十種真如。實修行謂十種正智。證真 如理,於真實智建立僧名。理智和通能所 一味平等,平等無諍論故。何故取命標十 方耶?為欲顯示所攝命根廣大圓滿無邊 際故。何故取身標其相耶?為欲顯示四相 所亂一切眾生皆悉攝取,欲令獲得金剛常 住不動身故。何故八聖唯不歸自身命,乃 通取一切無量眾生所有身命歸於三寶? 由明了知一切眾生平等平等,唯一真如無 有別異,眾生身命及我身命一味一相不 相離故,是故頌言等,等言極甚深。何故攝 取一切眾生無量身命,歸於三寶成和南 相?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悉歡喜,十方三 世一切諸菩薩皆悉讚歎,十方三世一切諸法 藏常恒流布不斷絕故。馬鳴菩薩證不動 地,下地功德悉已滿足。何故下位諸僧皆悉 和南?由能歸人皆非同於自得位故。若自 歸依,唯應和南不動地滿并上二地。若爾,何 故不取地前?非無歸人,故不別舉,以上 兼下影顯示故。法雲地菩薩能歸人時當 依何僧?於妙覺地有真實僧,故無過失。 若爾,何故不別舉耶?以下兼上影顯示故。 是故頌曰或兼上下,故有多類僧眾。
[0596b04] 已說法僧,次說本趣。
[0596b04] 本曰:
[0596b07] 論曰:此一頌中則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 斷絕障縛門、二者連續解脫門。斷絕門中有 四差別。云何為四?一者決定信心門,為令 一切無量眾生,斷除疑惑心、發起堅固信, 決定於甚深大乘正道故。二者遠離捨心門, 為令一切無量眾生,遠離厭捨心、增長欲 樂意,精進於甚深大乘正道故。三者對治邪 論門,為令對治九十六種諸大外道、九萬 三千眷屬外道,四種大魔、三萬二千眷屬魔 眾,斷除一億四萬六千種諸世論,趣入於大 乘甚深正道故。四者除遣執著門,為令一 切無量異生及諸二乘一切菩薩,斷除五種 人見、證得五種對治,斷除二種法執、證得 二種對治,迴向於甚深大乘正道故。如本 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故。 連續門中有三差別。云何為三?一者不斷大 覺門,為令集成萬行之因,莊嚴大覺之果, 無上法王不斷絕故。二者不斷法藏門,為 令出現勝妙梵響,宣說一切契經之海,八 萬四千法藏不斷絕故。三者不斷僧伽門,為 令修地前地上之大道,建立真如法界之宮 殿,住正後二僧而不斷絕故,如本佛種不 斷故故。頌眾生言分際云何?為欲對治何 等斷故,建立三寶不斷耶?頌曰:
[0596c04] 論曰:馬鳴菩薩通緣三聚而為境界。所以 者何?由未證得圓滿果故。然三聚門有其 三種。云何為三?一者十信前名為邪定聚, 不能信業果報等故。三賢及十聖名為正 定聚,決定安立不退位故。十種信心名為不 定聚,或進或退未決定故。二者十信前并十 信心名為邪定聚,皆無善根故。無上大覺 果名為正定聚,已滿足故。三賢及十聖名為 不定聚,皆未究竟故。三者十信前名為邪 定聚,無樂求心故。十聖名為正定聚,已得 真證故。十信三賢名為不定聚,未得正證 故。是名為三。馬鳴菩薩須彼初門,為欲對 治四種斷故,建立三寶不斷之義。云何為 四?一者疑惑斷,由猶豫心不能決定,斷 三寶種故;二者厭捨斷,由愛有心不能樂 法,斷三寶種故;三者見邪斷,由妄想心不 能正見,斷三寶種故;四者定執斷,由實有 心不能離著,斷三寶種故。是名為四斷。 已說本趣,次開總體。
[0596c23] 本曰: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
[0596c24] 論曰:此文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能入 門、二者所入門。能入門者,於所詮理善趣 入故。所入門者,善為彼法作依止故。有法 者,總標十六能入門法。能起信根者,總標 門法作業之相。摩訶衍者,總標十六所入法 體并及不二摩訶衍體。信決定進心,根生長 行法,若為入理無超此二,故曰信根。復次 信謂十信,根謂從初發心住乃至法雲地。 所以者何?初信無根隨緣進退,譬如班多 伽伊摩華故。後信轉勝堅固不動,譬如鍵鳩 阿彌禮樹故。信根有幾義?各其相云何?頌 曰:
各有十種義, 澄淨下轉等。
[0597a08] 論曰:信有十種義。云何為十?一者澄淨義, 能令心性清淨明白故;二者決定義,能令 心性淳至堅固故;三者歡喜義,能令斷除 諸憂惱故;四者無厭義,能令斷除懈怠心 故;五者隨喜義,於他勝行發起同心故;六 者尊重義,於諸有德不輕賤故;七者隨順 義,隨所見聞不逆違故;八者讚歎義,隨 彼勝行至心稱歎故;九者不壞義,在專一 心不妄失故;十者愛樂義,能令成就慈悲 心故。是名為十。根有十種義。云何為十?一 者下轉義,能除憍慢故;二者隱密義,能詮 甚深理故;三者出生義,生長種種諸功德 故;四者堅固義,皆悉攝持不闕失故;五者 相續義,轉轉增長無斷絕故;六者出離義, 地地轉勝漸漸遠離故;七者集成義,修集種 種道品法故;八者茂榮義,以諸行德而所 莊嚴甚可愛樂故;九者具足義,等覺位中 圓滿因行故;十者高勝義,於妙覺果最勝 廣大無能超過故。是名為十。能入所入種 種差別,立義分中自當顯說。
[0597a28] 已說總體,次明建立。
[0597a28] 本曰:
[0597a29] 說有五分。云何為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 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 修利益分。
[0597b03] 論曰:何故次第如是?教法出現法如是故。 此義云何?為欲顯示上味妙藥當由所對 疾障出現,能化教法定由所治機根發起, 疾前無藥、機先無教故。初立因緣分,為欲 顯示如意寶珠雖唯是一,而為一切諸寶根 本。摩訶衍法雖唯是一,而為恒沙法門體 性,重威大龍乃所受用,利根智者乃所領 解故。第二立立義分,為欲顯示摩尼寶 藏雖備無量萬寶而開千重門,群龍所了 知;大乘本法雖圓無邊千義而別釋散說,鈍 根所分明故。第三立解釋分,為欲顯示 雖眼耳中見聞寶雨之妙術,思心中解知無 盡之圓德,而出現舌威不競入門開通往 向不近隔檀。得如意寶藏無由蹬臺宮, 雖口語中誦持教義之尊辭,思心中觀察廣 略之深理而勤加行添於勝進,方於金 剛不起堅固信,得法界寶藏而無由契 玄理故。第四立修行信心分,雖開廣略之 法示進入之門,而怯弱眾生聞廣說法門 不堪進修,行鈍根眾生聞略說法門不能 解故生厭離心。如是等眾類,若值勸請 緣漸漸進修,備百行因至萬德果。若不得值勸策緣,彌彌遠退,將恒沙煩惱而 及於無性。馬鳴菩薩見是利故,顯示利 益勸請修行,是故後立勸修利益分。有何 因緣不增不減唯立五分?頌曰:
[0597c02] 論曰:馬鳴菩薩十萬嗢拕南大總地論中, 總立五十門判釋諸教理。今此論中五分 法門各攝彼十門,是故不增減唯立五分。 所謂彼論建立所化圓滿等十門,因緣分所 攝。百六十摩訶衍等十門,立義分所攝。安立 隨順決擇等十門,解釋分所攝。修習決定趣 入等十門,修行分所攝。勸請呵責引導等十 門,勸修分所攝。
[0597c10] 已說建立門,次說唱章判說門。
[0597c10] 本曰: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 曰:是因緣有八種。云何為八?一者因緣總 相,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 求世間名利恭敬故。二者為欲解釋如 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三者為 令善根成就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 信心故。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 心故。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 遠離癡慢出邪網故。六者為示修習止 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七者為示專念 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為 示利益勸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 論。
[0597c24] 論曰:是八因緣中,初一為立義分作正因 緣,次二為解釋分作正因緣,次四為修行 信心分作正因緣,後一為勸修利益分作 正因緣。初一因緣中即有四門,後七因緣 中各具三門。云何為四?一者能化教法出興 門、二者所化眾生分際門、三者出興作業善 巧門、四者除遣諍論誹謗門。云何為三?謂前 三門。今當舉相隨次別釋。因緣總相者,總 舉能化教法出興門,謂為八種根本總體 作正因緣,故言因緣,總為二十四種分離 別相作正因緣,故言因緣相。三十二種總別 法相,立義分中自當顯說。為令眾生者,總 舉所化眾生分際門,謂攝邪定聚十億八萬 六千種眾生,不定聚三十種眾生,正定聚一 百二十種眾生故。離一切苦得究竟樂者,總 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緣三聚而為境界。 宣說開示妙法要者,欲令一切無量眾生, 遠離生滅無常之苦,獲得根本總相之樂 故。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者,總舉除遣諍論 誹謗門,謂愚眾生作如是疑:馬鳴菩薩居 位不動地未及法雲地,而緣上地諸菩 薩等為其所化之境界者,唯顯自殊勝、為 求名利等,有其虛言無有實義。豈下地菩 薩應得教化上地菩薩?是故馬鳴為遣如 是不信疑故,自通而言:我久遠劫成正覺訖,而助教化利益群生,為滿本願故權 示藍修位,非謂欲求名利等故作如是 說。已說初因緣。第二因緣言解釋如來根本 之義者,總舉能化教法出興門,謂是因緣 能為顯示正義、對治邪執作正因緣故,言 如來根本之義。所以者何?十方三世一切如 來,無有一佛不為根本一心二門七種對 治成正覺故。令諸眾生者,總舉所化眾生 分際門,謂攝十億八萬六千種邪定聚眾生 故。正解不謬故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 緣邪定聚狂亂眾生而為境界,宣說開演 顯示正義、對治邪執甚深法者,正恒沙之謬 邪解,摧塵數之逆亂見,斷除其闡提不信 障,而為令趣入於十信大道故。已說第 二因緣。第三因緣為分別發趣道相作正因 緣,是名為能化教法出興門,謂三種發心。善 根成就眾生者,總舉所化眾生分際門,謂攝 上品十信、三品十解、三品十行、三品十向、三品 十地諸眾生故。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心 故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緣二聚眾 生而為境界,宣說開示三發心者,為令 超過自分獲得勝進故。已說第三因緣。第 四因緣為修行信心分四種信心四種修行 作正因緣,是名為能化教法出興門。善根微 少眾生者,總舉所化眾生分際門,謂攝得 十信位前五心中品眾生故。已得前五故, 非都無善根,名言微少。未得後五,故不 能具足,不名成就。修習信心故者,總舉出 興作業善巧門,謂能為令成就後五信心 故。已說第四因緣。第五因緣為修行信心分 進門之終。復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乃至得免 諸障、善根增長故作正因緣,是名為能化 教法出興門。此中眾生攝得十信位初心下 品眾生故,是名為所化眾生分際門。消惡 業障等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示禮拜 懺悔等方便,而為消除種種業障海故。已 說第五因緣。第六因緣言修習止觀者,總 舉能化教法出興門,謂為修行信心分修行 止觀門作正因緣故。凡夫二乘者,總舉所 化眾生分際門,謂攝得十信位二心下品眾 生,邪定聚攝一切二乘故。對治心過者,總 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以兩輪通為對 治凡夫二乘見執過失故。已說第六因緣。第 七因緣為修行信心分之終。復次眾生初學 是法,乃至畢竟得生住正定聚故作正因 緣,是名為能化教法出興門。此中眾生攝 得十信位前四心、更不能勝進下品眾 生,謂住是世界信心成就極怖畏故,是名 為所化眾生分際門。必定不退信心故者,總 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以勝緣力而為安 立正定聚故。已說第七因緣。第八因緣為 勸修利益分作正因緣,是名為能化教法出 興門。此中眾生攝十億八萬六千種邪定聚 諸眾生故,是名為所化眾生分際門。為示利 益勸修行故者,總舉出興作業善巧門,謂為 欲令宣說功德增長欲樂,顯示過患覺 悟厭離故。已說第八因緣。一切諸教法皆 盡於立義分,一切諸所化之機皆盡於初因 緣分。何故開三分而別釋,立七因緣而散 說耶?為欲顯示利鈍廣略總別不同故。何 故二乘人重取於四處?為欲顯示二乘眾 生下劣狹少,發菩提心向無上道甚極切難, 超過於餘類眾生故。何故所餘邪定眾生唯取於三處?為欲顯示所餘眾生形於二 乘輕其過失故。何故不定人別取三品耶? 為欲顯示不定眾生微薄暗鈍,發決定心 向無上道甚極切難,超過於正定眾生故。 何故正定人不別三品通總攝耶?為欲顯 示正定眾生形於不定輕其過失故。有何 因緣不增不減唯立八種?何故次第如是? 頌曰:
[0599a06] 論曰:馬鳴菩薩十萬嗢陀南大總地論中,總 立八十因緣,以為論緣由。今此論中八種因 緣,各攝彼論十種因緣,故不增減唯立八 種。由是義故,言如是等,等字總攝彼八十 故。因緣次第行法法爾故,謂除闡提不信障 得十信心,除著我障得十住心,除畏苦障 得十行心,除捨離障得十向心,斷異生性 等十種障證歡喜等十種地故。
[0599a14] 已說八因緣,次說四種根。
[0599a14] 本曰: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答曰: 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 解緣別,所謂如來在世時眾生利根,能說 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 論。若如來滅後,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 而取解者,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 解者,或有眾生無自心力因於廣論而得 解者,自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 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如是此論 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 此論。
[0599a26] 論曰:此文中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所說 無異難問門、二者舉時分位決疑門。問曰修 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者,則是難問 門,謂光明大覺等一百契經中,開示一切無 量法藏,隨機根量攝取利益無所闕失。中 士何用煩造此論,重傳彼法更無加顯力。今造此論重說彼法者,頗不求稱讚等 事耶?畢竟尊信不盡其理,是名為所說無 異難問門。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眾 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者,總舉決疑門,所謂 馬鳴自通而言,三世諸佛一切教理,自然常 住一味平等,無有移轉無有起滅。是故雖 題榜差別翰牘不同,而其教法唯是一味唯 是平等,或不分或不別。然而眾生根性差別 利鈍不等,心行差別廣略不同,既所化之機 異,能化之人不能自同,令受教法名字各 別,令解文義因緣各別。謂或有眾生依佛 伽陀修梨毘羅而得解者,或有眾生依菩 薩遮陀尸修梨毘羅方得解者,故為是人 當須造論。復次如來在世時所化清淨,能化 圓滿八萬四千種色、四種心遍智、十種作業、 十種殊勝、六十八梵圓、八十八妙音,無有前 後一時敷演,無量無邊種種異類。或有眾 生見佛妙色而得解者,或有眾生思惟佛 心品而得解者,或有眾生觀察如來十業 十勝而得解者,或有眾生聽聞佛梵圓妙 音而得解者,如是平等明了通達則不須 論。若佛滅後,所化雜亂、能化少闕,經論機異 廣略根別。根謂四種根,機謂三乘機。云何 為四?一者廣自力根、二者略自力根、三者廣 無力依他根、四者略無力依他根。如是四種 根性中,初二是修多羅眾,後二是優婆提耶 眾。何故因緣門中所化圓滿,根性門中所化 微少?為欲顯示清淨僧那阿世耶無有邊 際故,為欲顯示受教實行眾生之類有其 分際故。以何因緣出興兩重廣略教法?其 相云何?頌曰:
[0599c07] 論曰:繫屬因緣之力故,出興兩重甚深法 門。所以者何?於契經中明顯說故,所謂楞 伽王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告文殊師 利言:「我念過去無量劫海,於五百世忍辱 仙人,在山林中專心修行小欲知足四聖眾種清淨之法。於時有一大蛇從山頂下,來 詣我所,聞我所誦,則投其體禮拜懺悔。投體已訖,以頭攢地區區作文而說偈言:
「『我過去世, 忍辱仙人, 住於此山,
六時行道。 而一時瞋, 因緣力故,
今得蛇身, 常受大苦。 若命終後,
得人同分, 我當弟子, 隨汝修行。
汝所讀誦, 常我所誦, 是故我今,
發大慚愧。』
[0599c21] 「說是偈已即便命終,後得人身則我弟子。 爾時互相發願繫屬,謂作如是願:『我若證 無上道,宣說九十落叉廣說修多羅,利益 意樂廣大眾生。宣說十落叉略說修多羅, 利益意樂總持眾生。』即我弟子作如是願: 『我當師滅後造作九十部廣說優婆薩提耶,利益意樂廣大眾生。造作十部略說優 婆薩提耶,利益意樂總持眾生。』以此因 緣,我今宣說諸契經海。以此因緣故,我滅 度後我弟子現造作論教。」
[0600a02] 已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立義分中法門 名字,其數幾有?其相云何?頌曰:
[0600a06] 論曰:立義分中法門名數,總有三十三種差 別。云何為三十三差別?所謂十六所入本法, 十六能入門,及不二摩訶衍各差別故。何故 摩訶衍成十六種?根本摩訶衍中開八種 故,一心法界三大義中各開二種故。何故能 入門成十六種?一心法界及三大義各二種 故,或各開二種門故。是名為本數。
[0600a13] 已說法數,次當別釋。
[0600a13] 本曰: 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 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 世間法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則示摩訶衍體故;是 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所 言義者即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體大,謂 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減故;二者相大,謂 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謂能 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 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0600a24] 論曰:此文中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所入 根本總體門、二者能依趣入別相門、三者通 達軌則不動門。初二種門有其兩重,住思 應觀。摩訶衍者總者,即是所入根本總體 門。即是根本摩訶衍中有八差別。云何為 八?一者一體一心摩訶衍、二者三自一心摩 訶衍、三者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體 大摩訶衍、四者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 減體大摩訶衍、五者如來藏功德相大摩訶 衍、六者具足性功德相大摩訶衍、七者能生 一切世間因果用大摩訶衍、八者能生一切 出世間善因果用大摩訶衍。是名為八。如是 八種摩訶衍法,皆從能入建立其名,謂以 一體一心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為一體 一心摩訶衍。乃至以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 果用大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為能生一 切出世間善因果用大摩訶衍。譬如轉輪聖 王,謂如輪王隨其輪相建立名字。摩訶 衍法亦復如是,隨其門相建立名故。大覺 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文殊師利言:「諦聽 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開說八種 身法。何等為八?一者一體趣入身法、二者三 自趣入身法、三者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體大趣 入身法、四者純淨一相無雜不增不減體大 趣入身法、五者如來藏功德顯了大趣入身 法、六者圓滿性功德顯了大趣入身法、七者 出生世間因果自在無礙大趣入身法、八者 出生出世間妙因果自在無礙大趣入身法,是 名為八。」乃至廣說。馬鳴菩薩正攝彼文,是故 說言摩訶衍者總。此中總言,於兩處中是 總體故,所謂望上及下臨故。大總地論中開 八十門,廣釋根本摩訶衍法,今各攝十成 一種故,唯立八法。由何義故有八應知?能 入別相有八種故,所入總體有八應知。能 入所入八種法相,勝劣廣狹其相云何?頌曰:
[0600c03] 論曰:如是能所十六法相,遍滿遍滿平等平 等,一味一相皆無差別。所以者何?各攝諸 法畢竟盡故。若爾,本末及與總別皆悉渾同,應雜亂耶?終其本末不相雜亂,其總 別門初後不無,然各各別皆悉等量,故曰 平等,非謂一法故稱平等。已說初重。第二 重四種法中各具三門。云何為三?一者本法 所依決定門、二者根本攝末分際門、三者建 立二種摩訶衍門。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者,即是本法所依決定門,今當須嗢拕南頌總 持顯說。其相云何?頌曰:
[0600c16] 論曰:眾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一切如來 眾、二者一切菩薩眾、三者一切聲聞眾、四者 一切緣覺眾,是名為四眾。生有四種。云何 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濕生、四者 化生,是名為四生。過數故眾,受生故生。是 一法界心,彼八處中周遍圓滿,不可分析 不可離散,唯是一體唯是一相。以四種眾 攝諸聖盡,以四種生攝諸凡盡,馬鳴論師 為顯一心廣大圓滿,名為眾生。順理契經中 作如是說:爾時世尊放大光明顯神力已, 告佛子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 分別解說一法界藏。善男子!一法界藏者, 所謂遍於諸如來眾、諸菩薩眾、諸聲聞眾、諸 緣覺眾及諸異生,無所不通、無所不至、無 所不當,是故名為一法界藏。」今攝此文故 名眾生。馬鳴菩薩六萬嗢拕南本藏論中, 開十種門別釋散說,今略攝故唯言眾生。 已說本法所依決定門。是心即攝一切世間 法出世間法者,即是根本攝末分際門。其相 云何?頌曰:
[0601a09] 論曰:一法界心總攝一切生滅門法,是故 名為攝世間法;總攝一切真如門法,是故 名攝出世間法。皆作法界,故名為法。自體 契經中作如是說:廣大神王即攝一切種種 無明、一切種種染法、一切種種淨白品法。 又攝一切清淨法、一切無礙法、一切解脫法、 一切絕離法、一切滿足法、一切寂靜法。而廣大神王非世間法非出世間法。今攝此 文,故名為攝。馬鳴菩薩八萬嗢拕南歸宗論 中,開二十門分明顯說,此中略故如是而 已。已說根本攝末分際門。依於此心顯示摩 訶衍義等者,即是建立二種摩訶衍門。其相 云何?頌曰:
[0601a24] 論曰:總標能入二種門故,言依於此心。總 標所入二種法故,言顯示摩訶衍義。云何 為二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云何 為二本法?一者一體摩訶衍、二者自體自 相自用摩訶衍。如是所入二種本法,或從能 入建立其名,所謂以真如體而為其門 所趣入故,名言為體。以自相本覺心而 為其門所趣入故,名言為自。由能入門二 種別故,所入本法有二應知。何以故者,即 請問辭,謂由何義依於此心句中具二種 門,顯示摩訶衍義句中具二種本法者焉。答 曰:作一法界心真如門,即顯示一體摩訶 衍法。作一法界心生滅門,能示自體自相 自用摩訶衍法。由此義故,當知各具二門 二法。大覺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文殊師 利,有二種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何等為 二?一者體相平等摩訶衍、二者自相自然摩 訶衍。若欲證得是二種法,當行二門。何等 為二?一者無斷無縛門、二者有斷有縛門。乃 至廣說。今攝此文,作如是說。大總地中開 八種門分明散說。已說建立二種摩訶衍門。 三大義中各略初二門立後一門,馬鳴菩薩 本趣意樂舉後攝初中,故如是而已。復次 比來次第分明顯了故,以上二頌本流應 至於此。一者體大者,總標所入二種本 法。云何為二?一者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 不減摩訶衍、二者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 減摩訶衍。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減故 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云何為二?所謂如 本法名,門亦爾故。二者相大者,總標所入二 種本法。云何為二?一者如來藏功德摩訶衍、 二者具足性功德摩訶衍。謂如來藏具足無 量性功德故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云何 為二?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三者用大 者,總標所入二種本法。云何為二?一者能 生一切世間因果摩訶衍、二者能生一切出 世間善因果摩訶衍。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 間善因果故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云何為 二?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三種大義別 別分釋,如總地論本地品中分明顯說。何故 不二摩訶衍法無因緣耶?是法極妙、甚深獨 尊,離機根故。何故離機根?無機根故。 何須建立?非建立故。是摩訶衍法諸佛所 得耶?能得於諸佛,諸佛得不故,菩薩二乘一 切異生亦復如是,性德圓滿海是焉。所以者 何?離機根故、離教說故。何故八種本法 從因緣起?應於機故、順於說故。何故應 機?有機根故。如是八種本法諸佛所得 耶?諸佛所得。於諸佛得不故,菩薩二乘一 切異生亦復如是,修行種因海是焉。所以者 何?有機根故、有教說故。何故依真如門 所趣入之摩訶衍法唯立體名,依生滅門 所趣入之摩訶衍法立自名耶?真如門中 無他相故,生滅門中有他相故。他謂一切 不善品法,自謂一切清淨品法。若所對治他 無,能對治自無,故唯言體不說自焉。若所 對治他有,能對治自有,故名言自不唯體 焉。復次為欲顯示一法界體平等平等無有 其私,無量性德自然本有非得他力故。復 次隨宜安立,無有定故。何故別說門中,一 心別為一?三大總為一,而等同各詮二摩訶 衍,三大義合,方應得詮二摩訶衍。大義之 名通於三種,故總為一義,無別意趣。今所 開示十六法門,勝劣廣狹其相云何?頌曰:
[0602a03] 論曰:能入所入十六法門,圓滿圓滿平等平 等,周遍法界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各攝諸 法畢竟盡故,然終不雜本末能所。已說總 別二門。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 此法到如來地故者,即是通達軌則不動 門。謂微塵數過去諸佛、微塵數現在諸佛、微 塵數未來諸佛,皆悉乘此三十二種甚深安 車,達於清淨無上地故。十方三世一切菩薩 亦復如是。此中菩薩言,通取三聚一切眾 生。所以者何?無有眾生而不通達如來 地故。
釋摩訶衍論卷第一【典籍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2 冊 No. 1668《釋摩訶衍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0-04-07,更新日期:2019-12-1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