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摩訶衍論卷第八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
所治契當門、二者信心品類分剖門、三者修 行方便善巧門、四者廣釋魔事對治門、五者 讚歎三昧功德門、六者兩輪具闕益損門、七 者勸劣向勝不退門,是名為七。能治所治契 當門者,其相云何?
就此分中則有七門。云何為七?一者能治 本曰:是中依未入正定聚眾生故,說修言是中依未入正定聚眾生者,即 是所治,所謂所化之境界故故。說修行信心 分者,即是能治,所謂能化之教法故。所化 境界其量云何?謂攝二聚之眾生故。云何為 二?一者邪定聚、二者不定聚,是名為二。所 以者何?此二眾生皆悉未入正定聚故。言 契當者,其相云何?謂二眾生中各契教說故。 契相云何?謂欲邪定聚眾生故,說信心門。 欲彼不定聚眾生故,說修行門。所以者何? 進入次第,其法爾故。謂未信人先起信故,其 已信人直修行故。復次通利益故。
論曰: 已說能治所治契當門,次說信心品類分剖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 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 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 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 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 薩眾求學,如實行故。
本曰: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說信心有直問信心品類門、二者直問修行品類門、三 者略答顯示信心門,是名為三。言直問信心 品類門者,所謂總問信心量故。如本何等 信心故。言直問修行品類門者,所謂總問 修行量故。如本云何修行故。就第三門中 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總答門、二者總 問門、三者廣答門。言總答門者,所謂總答 其所說故。如本略說信心有四種故。言總 問門者,所謂總問其所說故。如本云何為 四故。就第三門中故有四種門。云何為四? 一者信本令心平等門、二者信佛欣有功德 門、三者信法精進修行門、四者信僧令心無 諍門,是名為四。言信本令心平等門者,所 謂樂信為自根本真如理法,由無明力種 種差別,一切諸心皆悉會一令平等故。如 本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故。言 信佛欣有功德門者,所謂樂信無上大覺如 來世尊,欣求所有無量無邊一切功德故。如 本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 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故。言信法精 進修行門者,所謂樂信三世諸佛,為自恩 父、為自恩母、為自恩師,不能改壞、不能 生滅,虛空金剛不動軌則,有不可思議中 不可思議殊勝利益,常恒轉轉於一切時 於一切處修行一切助道品故。如本三者 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故。 言信僧令心無諍門者,所謂樂信一切無 量菩薩僧眾以兩勝行為自內德,若遠若近, 隨自聞時、隨自見時、隨自思時往詣僧所, 至心聽受種種深法、種種深經、種種深論、種 種深理、種種妙事不斷絕故。如本四者信 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 求學,如實行故故。
論曰:就此文中則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 已說信心品類分剖門,次說修行方便善巧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 者止觀門。云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 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捨慳貪令 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 與無畏。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 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 他迴向菩提故。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 不盜、不婬、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 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若出家者為折 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憒閙常處寂靜,修習 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 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 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云何修行忍 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 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云何修 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 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 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 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復次若人雖修行信 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為 魔邪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 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 是故應當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 誠心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常不休廢, 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云何修行止觀門? 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 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 順毘跋舍那觀義故。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 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若修止者,住 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 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 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 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 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 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 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 從坐起去來進止所作,於一切時常念方 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 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 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誹 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 入。復次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 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 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 漸能生無量三昧。
本曰: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云何為五?總標答前所問門、二者通達總問所說門、三 者略答建立門數門、四者略問廣答散說門、 五者讚歎三昧殊勝門,是名為五。言總標答 前所問門者,所謂總答彼前問故。如本修 行有五門能成此信故。言通達總問所說 門者,所謂總問其所說故。如本云何為五 故。言略答建立門數門者,所謂建立大門 數故。如本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 者進門、五者止觀門故。何故次第如是?謂 修行六度次第法如是故。次就略問廣答散 說門中故有五門故,故有五門應審觀察。 此五種門中各各具二門。云何為二?一者 略問門、二者廣答門,是名為二。如其次第 不亂數量,應審思擇。第一修行施門中,言 云何修行施門者,即是略問門,所謂開問。 故後後諸門應如是知。就廣答門中即有 三種施。云何為三?一者財物施、二者隨應施、 三者教法施。言財物施者,所謂若有眾生 來到我所乞我所有,則便不疑,隨時隨處 皆悉施與,無所顧惜故。何等物名為財物耶? 有幾種物?所謂有二種財物故。云何為二? 一者內物、二者外物,是名為二。就內物中亦 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無色、二者有色。言 無色者,則是心識。言有色者,即是諸根。若 有眾生來到我所,乞我心識,則便不惜,隨 時施與令彼歡喜。若有眾生來到我所,隨 其所用乞我一一有色妙根,則便不惜,隨 時施與令彼歡喜。是名為二種內財物。就 外物中亦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有識、二 者無識。言有識者,即是妻子奴婢等類。言 無識者,則是宮殿舍宅衣服嚴具等類。若有 眾生來到我所乞此等物,即便不惜,隨時 施與令彼歡喜。是名為二種外財物。如本 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 自捨慳貪,令彼歡喜故。已說財物施,次說 隨應施。云何名為隨應施耶?謂或有眾生 五根壞失不能具足、或有眾生病苦無量 不得安隱、或有眾生其心愚癡不能明了, 行者爾時以賢士則,隨其所應、隨其所當、 隨其所宜、隨其所用,能善揀擇、能善分別, 除彼苦惱令歡喜故,是故說言隨應施焉。 如本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 無畏故。已說隨應施,次說教法施。云何名 為教法施耶?謂有眾生,若時不時、若親不 親、若貴不貴、若愚不愚、若夫不夫、若女不女、 若惡不惡、若人不人,如是等類來到我所, 欲求法時則便不惜,發起無量無邊廣大 圓滿大慈悲心,決斷彼疑,分除煩惱、徐增 智慧,攝取彼人不墮惡道,令到無上大菩 提故,是故說言教法施焉。如本若有眾生 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 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迴向菩提故故。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五門。云何為五?一者則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建立戒相標宗 門、二者成就戒品勝處門、三者具足戒行不 輕門、四者守護不令誹謗門,是名為四。言 建立戒相標宗門者,所謂建立十種清淨,防 轉戒故。如本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 盜、不婬、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遠離貪 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故。言成就戒品勝處 門者,所謂若為具足戒品,常當遠離散亂 雜處,常當親近寂靜勝處,安住其中不 捨離故。如本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 應遠離憒閙,常處寂靜故。言具足戒行不 輕門者,所謂修行種種妙行起深信心,不 得輕賤如來所制師母戒故。如本修習少 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 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故。言守護 不令誹謗門者,所謂護持佛眼睛戒終不 破失,具足自利,種種放逸譏嫌眾生不令 發起妄想過罪,具足利他圓滿莊嚴大覺 海故。如本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 罪故故。
已說修行施門,次說修行戒門。就此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顯示略忍伏我 門、二者顯示廣忍無我門,是名為二。言顯 示略忍伏我門者,所謂若有眾生,造作惡 阿世耶之境令惱我心,行者爾時其心能忍 不動惱故。如本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 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故。言顯示廣忍無 我門者,所謂或有眾生,以飲食衣服等種 種財物,施與我所利益歡樂;或有眾生,以 劍杖等種種怖相來到我所,損滅我依正 令不得自在;或有眾生,以麁惡誹謗等種 種穢語,若遠若近毀嫌於我;或有眾生,以 正住等種種之德讚歎我身。於如是等種 種事中,其心平等堅固不動,如須彌故。如 本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故。
已說修行戒門,次說修行忍門。就此門中則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通示修行精進 門、二者別釋修行精進門。言通示修行精進 門者,所謂於諸種種妙事其心轉勝,勤欲 精進終不息故。如本云何修行進門?所謂 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 故。就別釋修行精進門中故有二門。云何 為二?一者無障修行精進門、二者有障修行 精進門。言無障修行精進門者,所謂行者 作如是念:「我從無始過去時來,唯受虛妄 不實身心,都不能受金剛不壞之身心者, 無餘因緣,唯妙行中不勤行故。我若懈怠 如前不行,向未來去亦復受都無有利 益虛妄身心,無出離期。我自身尚不得出 離都失自利,何況救濟所餘種種有苦眾 生具足利他?」作是念已,即便發起大精進 心,修行行因之海、莊嚴滿德之果,建立兩 利無闕偏故。如本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 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 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故。言有障修 行精進門者,所謂若有眾生,有無始過去 之餘業障故,為魔外道及惡鬼神之所惱 亂不能修行;或有眾生,為現在世種種事 務之所牽纏不能修行;或有眾生,為一 切諸種種病苦之所逼惱不能修行。如是 等諸眾生,雖耳聽聞軌則尊辭,眼中觀見 文教說相,而不能勤修行生厭求心。然若 其心勇猛精進,發起種種勝妙方便,存堪任 心,業障之海漸漸波息,功德之岳彌彌峯高, 八風不飄、九結不縛故。如本復次若人雖 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 故,為魔邪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 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 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 佛,誠心慚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常不休 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故。
已說修行忍門,次說修行進門。就此門中精進門,次說修行止觀門。就此 門中即有四門。云何為四?一者總標總釋 止輪門、二者總標總釋觀輪門、三者略釋決 擇隨順門、四者廣釋決擇止輪門,是名為四。 言總標總釋止輪門者,謂止慮知之心、礙 散亂之思,安住於一中寂靜性,不出於一 切境界相,隨順定標陀阿羅觀義故。如本云 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 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故。言總標總釋觀 輪門者,謂明揀擇因緣之道理,審分別無 常之形相,能善通達能善遍知,隨順觀標陀 阿羅觀義故。如本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 生滅相,隨順毘跋舍那觀義故故。言略釋 決擇隨順門者,謂定隨時彼觀,則順觀隨時 中彼定即順,具足具足不離轉故。如本云何 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 故故。就廣釋決擇止輪門中即有四門。云 何為四?一者成就止輪因緣門、二者直示修 行止輪門、三者修行止輪得益門、四者揀入 不入分際門,是名為四。就第一成就止輪 因緣門中即有十五種。云何為十五?一者 住處寂靜因緣、二者獨一不共因緣、三者所 居方善因緣、四者衣服具足因緣、五者飲食 具足因緣、六者結界護淨因緣、七者舍宅造 立因緣、八者言語不出因緣、九者坐像造立 因緣、十者坐其座中因緣、十一者出入時節 因緣、十二者知識善友因緣、十三者印知邪 正因緣、十四者植善林樹因緣、十五者字輪 服膺因緣,是名十五種大因緣。言住處寂靜 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居山林等空 閑處中,遠離散亂聚落處故。所以者何?散 亂處中彼止輪門難成就故。言獨一不共因 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一界內中二人 共住不得理故。所以者何?互動煩故。言所 居方善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居止 東西之兩方中,南北方中不得居故。所以者 何?有覺輪故。言衣服具足因緣者,謂若為 修彼止輪門,必當用三種衣故。云何為 三?一者黃色、二者赤色、三者白色。如是三 衣一時用故。所以者何?毘叉羅虫不能入 故。言飲食具足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 門,必當用乾練伽摩伊陀耶,所餘穀等不 能用故。所以者何?彼伽摩伊陀耶有仙性 故。
已說修行中,無有定故。言結界護淨因緣者,謂若為 修彼止輪門,離自居室一俱盧舍量中,誦 一百十遍大神呪。其相云何?謂即誦呪言:
復次若無用婆尼羅等故,受用時節唯用自𠶒𭉐咃那羅帝 婆叉尼 阿摩㖿迦陀帝 婆婆阿阿婆婆𡄣陀 闍佉那 鄔呵伊陀 帝 奄奄奄奄帝 哆跋陀陀㖿 摩那尸只 帝 奢陀尼筏 叉羅尼鳩訶阿訶鳩多㕧 奄𭈑陀陀帝 摩訶伽耶帝 摩訶阿伽耶 帝 鍵多尼 阿羅羅羅羅羅羅羅羅羅羅羅阿帝娑婆呵
種種毒類不能入故。言舍宅造立因緣者, 謂若為造修定舍宅,當具十事。云何為十? 一者門戶事,唯向東方,非餘方故。二者高 下事,東方漸高、西方漸下故。三者方角事,於 一方中各一丈故。四者品重事,重十重故。 五者作物事,唯用五種非餘種故。云何為 五?一者金、二者銀、三者銅、四者鐵、五者松木, 是名為五。六者戶塌事,等其地量無差 別故。七者戶重事,重十戶故。八者戶樞事, 無音聲故。九者壁牆事,其高一丈,重十重 故。十者出入事,彼諸戶中各誦呪故。其相云 何?謂若為出,即誦呪言:
若誦此呪已訖,即便結界護淨。所以者何?㖡帝 摩訶鳩毘那呵 阿羅婆提 陀 陀阿伽度 般枳阿枳尸 遮娑䛏諾帝 婆枳摩毘摩 婆枳摩阿那 阿那尸枳尼 尸枳 娑婆呵 喃嚤
若此神呪誦一千遍,即便順時皆悉開通。若南無諵阿唎那 南無鍵陀尼娑婆呵 南無喃枳那 南無筏尸陀 南無諵阿帝
悉開閉。言言語不出因緣者,謂若為修彼 止輪門,於一切時、於一切處不出言故。所 以者何?隨其言說心識出故。言坐像造立 因緣者,謂若為造修定坐像,當具五事。云 何為五?一者作物事,用松木故;二者高量 事,如自身半不增減故;三者方角事,於一 方中各四尺故;四者方向事,唯向東方非 餘方故;五者坐上具事,唯用黃陀羅帝及黃 坐具故。是名為五。言坐其座中因緣者,謂 若為修彼止輪門,當具十事坐其座中。云 何為十?一者足等事,兩膝末中,其兩母指 互相契當令無差故。二者膝等事,兩膝平攝 令無差故。三者腰端事,其腰端直無𭻀𮧋 故。四者手累事,兩手相對,右手為下、左手為 上,左手為下、右手為上。經一日已,互互易 變,不忘失故。亦復其手置根上故。五者頸 端事,其頸之質端直不動,定建立故。六者面 端事,其面相貌不仰不俯,令平相故。七者 口相事,其口之相不癀不狹,開中間故。八 者鼻相事,出其氣息令無差違,不出一 故。九者眼相事,其眼根量不上不下平等舒 故。十者止眼事,置其眼處安置大虛空字 輪中,恒不離故。是名為十。言出入時節因 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唯用辰及午之 二時,此餘時中不出入故。言知識善友因 緣者,謂若為修彼止輪門,深智慧人以為 友故。言印知邪正因緣者,謂若為修彼止 輪門,隨至像量須金剛印,即便了知邪 及正故。其相云何?謂即誦呪言:
若此神呪誦一千五百遍已訖,即便順時皆𠼦那鄔陀帝 婆羅枳陀尼 遮㕧𡄣 哆耶 掩阿尸帝那娑婆呵 坦咥咃
中付二字輪,謂若邪人付邪字輪、若正直人 付正字輪,以之為別。言植善林樹因緣者, 謂若為修彼止輪門人,自室前中植二種 大吉祥草故。云何為二?一者松木、二者石 榴木,是名為二。言字輪服膺因緣者,謂若 為修彼止輪門人,必當服𭍱字輪而已。 服何處耶?謂方寸處故。以何義故必付此 輪?謂此字輪,三世諸佛無量無邊一切菩薩, 大恩師長、大恩父母、大恩天地、大恩海故。此 因緣故,為修止人當付此輪。如是因緣雖 有無量,而今此摩訶衍論中明第一因緣, 不明餘者,舉初攝後故,如是而已。如本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故。
若此神呪誦四千六百五十遍已訖,即彼像門。就此門中則有七門。云何為七?一者存 心決定門,不生不滅真空理中其心定故。如 本端坐正意故。二者不著身體門,能善通達 此身空無,其本自性不可得故。如本不依 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 風故。三者不著心識門,能善通達慮知之 心自性空無,無所有故。如本乃至不依見 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故。 自此已下作其身心空無因緣。如本以一 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 隨心外念境界故。四者不著不著門,能遣 之心亦遣除故。如本後以心除心故。五者 集散會一門,攝散動心置一中故。如本心 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故。六者顯示 正念門,顯示諸法唯一心故。如本是正念 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 相,念念不可得故。七者不離恒行門,如是定 心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常恒相續不捨離 故。如本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所作於一切 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故。
已說成就止輪因緣門,次說直示修行止輪門。謂若有人能修此定,漸漸轉轉,竭煩惱 海、崩業障岳,入真如定,達一切法,到不 退故。如本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 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 信心增長,速成不退故。
已說直示修行止輪門,次說修行止輪得益門。就此門中即有二意。云何為二?一者入 趣意、二者不入意。言入趣意者,所謂或有 眾生,趣入深法心無所疑;或有眾生,聞甚 深法,其心決定不生不信;或有眾生,聞甚 深法,即便尊重,不生誹謗;或有眾生無重 業障,或有眾生無我慢心,或有眾生無懈 怠心。如是六人入佛種性決定不疑,是名 入趣意焉。言不入意者,所謂若有眾生此 六相違,永斷絕三寶之種子決定不疑,是 名不入意焉。如本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 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故。
已說修行止輪得益門,次說簡入不入分際次說讚歎三昧殊 勝門。就此門中則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 體大無邊殊勝門、二者眷屬無盡殊勝門,是 名為二。言體大無邊殊勝門者,修此三昧 通達一切無量諸佛法,同體一相無差別 故。如本復次依此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 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 名一行三昧故。言眷屬無盡殊勝門者,所 謂即是真如三昧,能為一切無量無邊金剛 三昧作正根本,而能出生增長故。如本當 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 量三昧故。
已說略問廣答散說門,釋摩訶衍論卷第八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